落纸云烟写追忆 眷然相思在券坛
—— 怀念郭雅各先生
陈明新
惊悉武汉郭雅各先生仙逝,又沉读王运明老师的“不朽的门券精神”一文后,顿时让我心潮澎湃热血翻腾,久久难以平静。
其实,认识郭雅各先生,纯属偶然,更是一种缘分。那是2009年在黄陵十六届全国券展活动期间,为了完成券研网交给我的一项观展感想任务,在10月25日上午,我几乎全部时间都泡在展览现场,认真学习参展的券集作品。因为我是刚刚涉入门券收藏领域,且第一次参加全国的门券收藏活动,所以外界的券友几乎没有认识几个人。于是我邀请了同行的保定集邮家王佩明律师,从头至尾陪我观赏参展的券集作品。或许是我们两个人边走、边看、边议论的声音偏大一些,引起了他人的注意。正当我俩走到展场后部时,突然对一部作品产生兴趣,并相互品头论足探讨起来,突然有一位长我者满目笑容地对我说:“前面有我的一部作品参展,劳驾也请二位去看看我的作品,给提提意见。”我感到非常突然,有些不知所措。只见他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紧跟着他又彬彬有礼地做了自我介绍,“我是武汉的郭雅阁 ……”。我回过神来忙说“其实我们也不懂券集,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我听你俩说的在行,麻烦去看看我的作品吧?”他紧接着说到。鉴于他的那般发自内心的盛情,我们如愿又回去认真看了郭先生的《黄河》作品,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先生说了许多客气话,不止一次地表示感谢,感动之下,我与先生来了一张合影。

总之,在黄陵券展时,我看到了《国歌》、《黄河》等几部别具一格的作品,让我意识到券集制作今后的发展方向,在此后我推广学习电脑制作券集的日子里,也将券集的版面处理方向及手法同时做了深入的探究和实践,实践证明,目前券集的版面处理,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事后,我在十六届全国券展的点评稿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短短的展览期间,不少作者亲临现场,虚心认真听取行家点评,学习编排制作技巧的精神和渴求提高作品水平的欲望着实可取。湖北券友郭雅各特邀笔者探讨他的作品《黄河》,我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双方都受益匪浅,相信他的作品肯定在今后会有极大提高。”今天读来好似又回到五年前的黄陵展览现场。

后来,不知何因,我总是无法联系上他。每当春节前夕,我都会与他人一样,寄赠一枚自己设计的个性化拜年明信片给先生,但始终未见回音。
去年在石家庄第十七届全国券展期间,无意中又一次与先生相见。先生还是主动与我打招呼,我觉得有些面熟,突然想起他就是郭雅各先生,经过一番寒暄后,方知先生有病,与当初在黄陵见面时,精神显然有些大不如前,只见他满面沧桑并透漏出一丝莫名其妙的苦笑。
当我问起他的券集作品时,他含蓄地说,现在身体不行了,等以后好起来,还会继续制作的。我又问起明信片之事,他说近几年已经搬家了,并亲笔写了一个新的联系地址给我。去年春节前,我又给他寄赠了一枚拜年明信片,和第一次一样,还是没有见到他的回音。

今天突如其来听得噩耗,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早在黄陵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早已是一位癌症患者,我真的好糊涂,一切都蒙在鼓里,竟不知所以然。如梦方醒,我不但不能责怪他,只能是更加肃然起敬。
虽然我们没有能够看到先生的“大运河”作品,但我相信,这部作品早已酝酿成型,可惜上苍没有再给先生时间,以完成其最终的夙愿,这可能也是人总要给世间留下的一种遗憾吧。虽然我与雅各先生只有两面之交,而且交往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急促,但先生的音容笑貌早已溶解在我的心里,那平易近人的德尚更让我刻骨铭心。
“人生在世共如此,何异浮云与流水”。长江滚滚奔流万里不复返,黄河怒吼一泻千里向东流,我看见遥远的星空终于飘来了一片片白云,带着先生的梦想在天河之中静静地流淌,日夜不息。

斯人已去,怀念之情难以平静,特书此文,绘制上图,以祭之!
2014.10.11夜于保定
【编辑: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