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营口,有一个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就是营口的“西炮台”。西炮台原名叫“营口炮台”,因建在辽河入海口,又处在营口的西部郊区,所以营口人都习惯的称之为“西炮台”。



西炮台博物馆的前言中写到:“故垒雄峙,依然展示着昔日的威严;残垣斑驳,永远刻印着历史的沉重。”
是的,一座古炮台的兴建和摧残记忆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历史。光绪八年,即从1882年起建,到1888年结束,清政府动用了六千多人修建这座炮台,初衷是为了加强海防的建设,防止“强邻”从海上入侵我国。说的明确点,这个“强邻”就是日本,为防止日本侵略者入侵辽东而修此炮台。
这座炮台装备的是当时最为先进的德国制造的“克虏伯火炮”,为主力炮。


照片上的这门克虏伯火炮是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按原样仿制的展品,2013年9月25日才运抵古炮台,向游人展出。
在主炮台的左右,还设有辅助炮台。从博物馆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就当时来讲,西炮台的装备水平是相当先进的。除旧式火炮外,配备的德国产的克虏伯火炮就有12门。其中,21厘米口径的火炮2门,15厘米口径的火炮2门,12厘米口径的火炮4门,4厘米口径的火炮4门。


为防止日本强盗的入侵,光绪皇帝和驻奉天(沈阳)的将领们可谓用心良苦啊!然而,政府无能,国力衰败,仅仅一个营口炮台如何能抵挡住侵略者的铁蹄呢?
1894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辽宁省史迹资料》中说,当时的西炮台“清军曾在这里阻击日本侵略军。这年正月末,日军连陷大石桥、大平诸要地,清军退保田庄台,以防日人西犯。二月,日人欲进营口,夺我炮台。海防练军营管带乔干臣率兵500发炮猛击,日兵不得逞,复派兵百余人由埠东渡辽河,潜入。干臣度不能守,变退兵田庄台”。


很快,营口失守,落入日军之手的西炮台,遭到了报复性的破坏。他们把火炮劫掠一空,炮台除了台基外,什么都没有剩下。
1900年,这里又来了另一个强盗——沙皇俄国,又一次将古炮台存留的房舍拆毁。
古老炮台屈辱的历史记忆,告诉我们什么呢?“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真理!西炮台的兴建是防日寇,西炮台的毁灭依然是日寇。一个弹丸小国竟敢如此嚣张,不是因为它强大,而是国家落后!
记住我国的一句成语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想不受外强的侵略,要想永远不蹈任人宰割的覆辙,国家必须强盛!
一位叫孙临清的盖州著名的当代诗人,游览西炮台时,写了这样一首诗:
故垒萧萧白日斜,西风吹雪散芦花。
抚摩万古不销铁,伫听潮声怒拍沙。
多么好的一首诗啊!难怪被刻在景区的石碑中。那就让我们的游人们朗读与欣赏吧!

【编辑:王建】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