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八届门券展已经落下帷幕一个月了,回想起在衡阳的日子,颇有几分感慨,于是有了我与金志根、刘永禄两位资深券友的对话,两位先生均为券界“黄埔一期”成员,著名的门券收藏家。

金志根

刘永禄(左)与王忠雄
对于全国十八届门券展,您有什么感触?
金志根:18届券展是一次全国券友的饕餮盛宴。感谢主办方在相当困难的境遇下为展览的顺利举办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住宿的便捷,场馆的宽敞,券友的温馨,收获的丰硕,都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门券发展的历史会记录下湖南记录下衡阳,全国券友也不会忘记湖南忘记衡阳。
刘永禄:衡阳举办的全国第十八届门券展,参观的券友创历届之最,达400多人,老券友来自全国各地,从新疆到黑龙江,相聚重逢,令人喜悦感动。门券收藏爱好牵动券友,长期建立的友谊更显珍贵。
您对于本次门券展展集的水平,您如何评价?
金志根:本次展览具有较高的券集水准。好多珍罕券精品券连我这个自认资深券友也是平生之仅见。看了沪市券友之〝善卷洞〞的票票,我写下的评语是: 〝叹为观止!无语焉、、、〞。券界的高手大腕有如此的水准,后来者真的是难以望其项背了。但宥于集券者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有所不同,参展券集也有良莠不齐的表象,这是一个历届券展都存在的客观事实,虽然我们希望精益求精,但也不能求全责备。
刘永禄:本次券展专题较为丰富,从甚为稀少珍贵的文革券,到反映城市历史变迁的主题。即使从券面的美观也透露出“丝绸之路”专题的丰富内涵。
对于门券的市场化,也就是门券买卖,您如何看?
金志根:门票作为游览景区后留在手中的凭证,原本是为见证自己到过什么地方的记忆,只缘有众多的爱好者对它情有独钟且趋之若鹜地喜欢它收藏它,才使它有了它应该体现出来的价值。门票有价值了就成了商品,是商品也就会有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有几位资深券友在和我的通信中也说到过门票商品化的事,我当时是坚决反对极力反对。时至今日,我还是不赞成门票收藏走市场化的路。毕竟,在我心里券友之间的友谊是第一的,不能让金钱隔阂了友情。
也许门票市场化是今后的大势所趋,只是不能也不应该来的那么早。还有好多票友是以票养票以票玩票,卖一部分买一部分,这也未偿不可。只是不能得到几枚大家喜欢的冷点票就奇货可居漫天票
刘永禄:门券市场化,也是藏品市场化的一部份。我曾说过:如果用钱也买不到自己想要的门券,这不正常。
您如何看待门券收藏的未来发展方向?
金志根:门票收藏的未来要靠年青人。综观在湖南相聚的券友,五六十岁已算是年少了,三四十岁的很少见,再年青的已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了。想当初,三十年前我和国内票友通信交流也就二十多岁,我自己无意识地保留下游览西湖景区的门票是在上小学。因为在1985年看见了苏州诸张林先生刊登在《旅游报》上的交友启事才让我有了和国内同好通信交流的平台与渠道。在此我要向诸张林先生说声谢谢!!!
我们知道,玩票的众生也是一个群体,一个群体没有年青人的融入是难以有生命力的。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让年青人喜欢旅游门票爱上收藏旅游门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想象一下再过三十年玩门票的圈子会是什么现状?这并不是我预测的悲观。
我的想法是要把门票展览办到大学中学小学去。在展览现场举办一些简单的旅游知识竞猜,用门票作为奖励,以培养他(她)们的兴趣。如果一个学校有百分之三到五的学生迷恋上收藏旅游门票,并且有百分之一的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这就应该是很有成就了。
刘永禄:旅游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门券作为一枚小小的旅游纪念品,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和旅游者的喜爱。但作为收藏品,范围将在中老年人产生,退休后的旅游者有时间进行整理和交流,这是忙于创业拼搏的年青人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编辑:马聚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