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宁辖附于嘉兴,拥有6个国保、13个省保和1个世界遗产。而钱塘江边的盐官老镇,不仅拥有观潮胜地,还有4处5项国保,力拔海宁头筹,可谓杭州湾明珠。
海宁火车站坐T109路公交直达盐官,随后全部步行,将几处国保尽收囊中。一早先兴冲冲的跑到陈阁老宅,被告知要到游客中心换二维码票,结果又顺着原路,重走了一遍“宰相风情街”,好在天不热人不多。
陈阁老宅建于明代中晚期,为陈元龙曾祖陈与相所建。到了清代陈元龙拜相后,将其祖宅扩建,添建楼阁,广植树木,占地达40余亩,成为彪炳官阶等级的江南巨宅。现存的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也只是原来的零头。
府第由轿厅、东偏房、祠堂、寝楼、藏书楼、大厨房、伶戏班房、双清草堂和筠香馆等组成,迂回幽静,气象蔚然。正门轿厅坐南朝北,前有一河,大门非官宦人家威仪森森的青黑木门,而是轻松娴静的竹门,进门后,所有建筑又都坐北朝南,比较有趣。


海宁陈家,侈恩多遇。其先祖为渤海高氏,宋将高琼之后裔。明清2朝进士及第者有32人,世宦者300多人,这也附和了江南自古注重学风的节拍。在清朝做到大学士的就有3人,而陈阁老宅的主人陈元龙就是雍正朝的文渊阁大学士兼工、礼部尚书,位极人臣高端。
康、乾爷孙喜欢南巡,高门大户得有所贡献,像无锡寄畅园的秦氏就接待过12次大领导来访,而乾隆到海宁,陈家的安澜园就是驻跸之处。在这里小导游兴致勃勃的说着乾隆是陈家之后的野史传说,这种捕风捉影的附和,权当娱乐而已。这也是当今导游的通病,正史不够野史凑,野史不够王母、玉帝前来凑。


********************
出了阁老家继续向东走,打听安国寺经幢的具体方位。一路上心也忐忑,唯恐遭遇一些前辈们或拒绝或跳墙的状况,也想出了文则软磨硬泡,武则攀墙爬树等桥段。对着铁门我轻敲了几下,一大哥只穿着内裤就利索的给我开了,我赶紧客气的自报家门,结果这位老兄给我大开方便之门。
一进院内,3根经幢东、西、北3个方位鼎立,一览无余。当年它是安国寺天王殿前之物,可惜寺院1958年彻底摧毁后,只残留了比较坚硬的石头来述说岁月了。这里是我看过的第7处唐宋经幢,且1处有3个,量大质高,当冠东南。
北面经幢雕刻于唐武宗会昌4年(844年),其高6.2米,16层,由须弥座、幢身和幢盖等组成。2层的须弥座雕有蟠龙和佛教人物,经幢上刻有陀罗尼经。最上端的幢盖有仰莲、佛教故事雕像、流云和宝珠等层层叠叠组成,繁密而不累赘。此幢处于荫郁水杉之下,多有绿苔相染,虽有残缺但通体尚好。


东面经幢形制和北经幢大同小异,高度5.8米略低于北经幢,它建于会昌2年(842年),是3个经幢年代最早的一个,和北经幢一样,都是在“武宗灭佛”的高潮时期刻立的。须弥座上的武士栩栩如生,幢盖的流云托座雕刻的动感十分强烈。
西边经幢是在院外第一眼能看见的经幢,高7米,是3个经幢中最高、最漂亮的一通,其建于唐懿宗咸通6年(865年),这个晚唐什物形制迥异于会昌作品,19个层次。7层的须弥座层层雕有蟠龙、石狮、力士、覆莲、仰莲、勾栏及“九山八海”等,八棱幢身上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题记清晰可辨。幢盖上有石构仿木斗拱,出檐深广,是中国最早的石构仿木经幢。
此时管门大哥也整衣出来,和我聊着。当年在那个愚蠢年代,小将们对着西经幢一个死命的疯砸,后用绳子往下拉,可惜那1千多岁的老家伙就是不配合,岿然不动。最后大哥也感慨,这唐朝的东西质量还真的不错啊。


********************
从安国寺经幢出来,七扭八绕就到了王国维故居,最早知道王国维就是他那《人间词话》的三境,采集了晏殊、柳永、辛弃疾3人的词句,化成了他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境界。王国维是集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考古学家等一体的清末民初的大家,算是海宁第一等人才。
他的故居叫“娱庐”,建于1886年为其父所造,其9岁时搬进此屋。故居坐北朝南,2进,面积只有290平方,前为3开间平房,后进为楼房,总体袖珍,为一江南普通民宅。这里有着书籍、手迹、照片等展览和家居摆设。也全方位的介绍了这位大师家世与生平。


这位老兄在满清时代,乡试屡应不中,也没有得到多少利益实惠,清亡后避居日本,却以清遗老自居,瓜皮帽加辫子,继续演绎大清的标志。10几年后回来,逊帝溥仪给了他一个“南书房行走”职位,从此对旧朝更是怀恋和衷心。1924年溥仪逐出宫禁时,他就萌生死志,1927年在和老友罗振玉弄崩、其长子死的双重打击下,干脆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王国维是一个朝前亦顾后,一边驳斥着陈旧,一边又恐惧着新生的矛盾体。我觉得他的死也有三境,一是“惊回千里梦,已三更。”二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三是“我欲乘风归去”。他的死就是他的悲剧色彩,谓之可惜。


********************
纳入国保的海塘其实只有1公里多的长度,在观潮公园里以占鳌塔为中心,东西两边的延伸。这个太阳、月球引力和西北太平洋的逆流相互作用的自然景致,以潮差、流速形成奇观。我去的这日是小潮日,无奈看潮时点不对,兴趣也不弄,只想看看江边那些叠压有秩的石头。
海塘是钱塘江口一道重要的水利工程,在唐代就有治海堤的记载,宋元明清更是前赴后继,不遗余力的续建加固海塘,这种潮害其实破坏势能巨大。现在的大石塘,从康熙朝到乾隆朝,用了65年的时间才完成,工程浩大,靡费甚巨。乾隆6下江南,就有4次亲历工地,谓之南巡之事,首重河工。


古人是敬畏天地的,认为它们都携带着不可抗拒的灵性,所以他们建海塘也只是“防”,而不是“堵”。在公园里看海塘比较费劲,在江边拉起了一道稳实的栏杆,栏杆处不时挂着提醒牌,翻越吧心有余悸,表面风平浪静的钱塘江,不知是否有暗流涌动。好在海塘曲折蜿蜒,侧处可见一貌。
尺寸大小相同的石头,无缝参差叠砌,层层退收,形成倾斜性的金刚墙,内侧以土墩护塘,使得看江水由平面变成俯视。据介绍,条石之间以糯米灌缝,铁榫相连,这般功夫捍卫两岸,确实可以高枕无忧了。
我行我素的江潮依旧有着野性,当年建塘为保民安澜,今日却成了一种风景,收钱维持着城市的GDP。潘阆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写的有气势,但它只是借喻和夸张,在巨能量的大潮中,人这个微小的单元,瞬间就会无影无踪。看潮其实就是敬畏自然的提醒。


********************
海塘的不远处,进一个新修的什么门就是海神庙,当年先民们一边建海塘防止水患,一边建庙祈求海神们保佑平安。海神庙被夸张成江南故宫,有点言过其实,过去的场景其实很多都消亡了,现在残留的也只剩下山门、过殿、大殿和御碑亭了。
重檐歇山大殿矗立在高台上,前有雕刻精致的大理石栏杆,檐下有一圈石质方形廊柱承托,大殿6柱5开间,里面枋额之间遍敷彩绘,正中是海神,旁边还配祀着钱缪和伍子胥。整个大殿木雕、石雕工致精美,是个清代的好房子。




********************
从盐官镇原路返回海宁,去看市区唯一的国保,即新晋国7惠力寺经幢。惠力寺经幢在西山公园南面的惠力寺天王殿前。海宁确实生猛,一小地方就拥有5个唐代经幢,这般自信,傲视全国。
这2根陀罗尼经幢均建立于唐懿宗咸通15年(874年),要比盐官的安国寺经幢稍晚。高约5米,平面呈八角形,即为经幢,依旧是由须弥座、幢身和华盖组成。虽都有残缺,但也无法苛刻千年之物,上面雕琢的蟠龙、飞天、石狮、花饰等细腻通畅。
正在欣赏它们的玲珑之美时,绵绵细雨忽转瓢泼大雨,镜头朝上不是不对焦就是被雨打,风也将雨伞吹成骨折,无奈只得躲进一店铺阳棚里避雨。和这位店铺黎姓小伙子聊了好久,雨势依然张扬,最后小伙慷慨赠我新伞,让我赶紧去张宗祥和徐志摩故居,以防人家下班。惠力寺经幢就此结束,虽然不尽兴,但总算聊胜于无吧。




********************
作为国保党来说,拍国保碑绝不能少,它是国保的身份证,是国家最高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的象征。我的《一起看国保》从没有发过国保碑,这次首发于此。另外海宁的这些国保碑很有意思,是中英文的,其他地方几乎不见。






*******************
最后上几张我盐官行的门票,最上为“畅游长三角”的马片门票,换票打孔后,换给一张新版电子通票,游客中心的小姑娘又给我一张旧版票。最后的票都是海神庙、王国维故居的单独票,正面都是一样难看的图案,只是后面文字不同而已。





---感谢各位耐心的看完这篇3200多字、36张图片的裹脚文。
【编辑:崔艳红】

编辑: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