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历
冯达材,1929年生,四川合江县人,个性刚直,赋有求实创新精神。学生时代,组织“三争三反”学生运动,被捕入狱,经营救后易地求学,旋即解放。投笔从戎,在上甘岭大战中任排长,立军功。转业到武汉之后在政府部门工作,定居硚口区利北一村。
在单位任工会主席期间,于1985年至1987年在武汉市连续主持举办三届“全国门票收藏展览”,开门票收藏展览之先河,创立一项新的展览门类,推向全国延续至今。是武汉收藏家协会创建人之一,任副会长15年,直到耄耄之年退休。十年来编著全国门票收藏方面图书十余种,业内授予全国门票收藏活动家,被武汉新闻界誉为“中国门票收藏第一人”。
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全国门票收藏活动,注重研究、创新、发展,反对弄虚作假,篡改史实的言行。对任意编造历史,冒充作假的文章予以揭露批评、曝光,毫不手软。坚持褒贬共存,好坏分明的作风与文风,维护我国门票收藏活动的主流历史,反对篡改史实为己任。
雨 人:冯老师您好,您开创了全国门券收藏展之先河,为门券的收藏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令人敬佩。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专访!
冯达材:谢谢你的关心,我将实事、实话、实说回答先生的访问。
雨 人:首先请您谈谈您的近况吧!了解到您对1985年以来的门券收藏活动进行整理、修订、增补的活动开始启动,是不是又准备出大作了?
冯达材:我将借助于我的“中国门票收藏活动资料库”馆藏的数十种百余公斤资料,进行整理、编辑成一本《门票收藏活动志》(暂定名),对我国门票收藏的活动再作一次努力,提供给门票收藏界。内容涉及近30年来的数百人,标志性的项目分为:国展、省展、地级以下及个人门票收藏展,图书、音像、藏馆、交流活动、收藏组织等10个方面。另外,还涉及期刊、之最、协调组文件汇编。《历届贺词选编》等10个方面已出版专著,不再重复。
现在的问题是10年前编印的那些材料,随着时光推进和变化发展,需要大面积进行修订、增补,这个希望已久,但无人出来动手,我已86岁了,希望寄托在所谓的“全国性组织”,但现在看来有点渺茫,希望大家齐声呐喊。过去的“协调组”也好,“中券委”也好,都曾有分工搞研究的所谓“理论工作研究部”,至今没有看到他们拿出什么东西出来,形同虚设。
这次《门票收藏活动志》不是对我过去编著的修订、增补,我力不能及,应是新生组织的事,对之寄予希望。
雨 人:1985年,您发起了全国首届门券收藏展,请谈谈您当时办展的初衷?
冯达材:举办首届展是响应全国总工会加强全体职工爱国主义教育的号召,以新的形式和内容,结合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弘扬民族文化,达到热爱祖国一山一水,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建设好祖国,保卫好家乡,不忘国耻。以上就是办展的初衷。
雨 人:筹办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事情与大家分享?
冯达材:一个小小的基层工会主席,要实现自己的意愿,说服各级领导的支持,难度可想而知。因为打的招牌是“全国”,又是“首届”,所以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市总工会。如何走程序?我束手无策,“一人班”难办啊!想到“正大光明”四个字,令我底气十足,决定反其道而行之,来个中间突破,从上到下。
首先从区工会入手,做他们的工作,同意后,开介绍信到市总工会宣传部,以响应全国总工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行动而获得认可,又请他们写一个认可的批复,再去文化、教育、文博、艺术等部门就一路畅通无阻了。再回头拿着批复向我的上司——市政建设局请示,凭着我在工会工作的模范招牌,获得人员配备,资金划拨,一路绿灯。
万事俱备,我日夜工作,枕席难安,身心全负荷,非寸管而形容之,只有我自己默默地承受。由于忙于办展,无暇照料年仅六岁的小儿子,新搬的家他不识路径,在大雪纷飞的夜幕下没有回家,我害怕出事,四处呼喊搜寻,终于在背风的小巷内找到。他紧抱书包,蜷曲成一团,喊了一声爸爸,我流下了痛心的眼泪。而今,他已经是一位取得博士学位的政府官员,但曾经的那一幕令我们记忆犹新。
当时开办的介绍信
雨 人:门券展在当时应是一项新鲜事物,当时的受众反应如何?
冯达材:“首届”展只我一人策划,操作。由于我不懂收藏,没有办展经验,没有门票,时间又只有三个月,急的我团团转。好在度日如年的日子过去了,在1200封邀请参展的公函发出后,不断收到各地寄来门票展品,每封信最多三枚,空函占三分之一以上,编排无法一气呵成,我就来个流水作业,“流水展览”——不断收到、不断编排、不断展出,把展场布置在“职工之家”,供职工参观。工人、干部见我困难,纷纷将他们出差,旅行结婚的纪念门票送来应急,让我大为感动。区委宣传部长赶来视察,文章登载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声势传出后,媒体接踵而来。我编出一版,展出一版,连续展出到八月才送去文化宫展出。
在文化宫展出,受到领导的热烈欢迎,老八路出身的宣教科长童年同志十分热情,让出电影院门前的两排玻璃橱窗作为展柜,即安全又防雨、防晒。那年代,地处工厂群中的工人文化宫就是文化娱乐中心,每个工厂、学校每月至少看一次电影,一天放4~5场还供不应求,等候的观众就围着橱窗看我们的门票展,有人还从玻璃缝里塞门票,表示支持。半个月,少说也有二、三万人参观,我说观众万余人次是指认真参观的人而言的。记者和文化宫的领导推算都在二万人次以上,而且都是工人、社会人士,不像现在的展览都是圈内人占主流,因为没有形成“门票圈”,现在办一次“全国展”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当时景点的回函
雨 人:您连续三年发起三届全国门券展,当时是什么动力支撑着您?
冯达材:谈动力,应该说是我的开创性和别人感觉不到的灵感,开展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全国性门票收藏展览活动,并推向社会,推至全国,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群众的好评和认可,在精神上得到了支撑。
其次,本人有广泛的爱好,热爱工会工作,在工会改革创新中创造出全市工会的榜样,得到各级组织支持。我领导的技术革新活动在城建战线上是全省、全国都有名气的。组织信任,工人支持,支撑着我的信念——没有兴趣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事业的成功。搞门票收藏展览,要让人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一切都会成功。
冯达材(右)协助工人装裱展板
雨 人:请介绍下当时三届全国门券展的展品构成和规模?
冯达材:这三届全国门票展览各有特色,也有共性,追叙起来可以写成一篇大文章。简言之就是“四高”和“四大”。
一、四高
(1)高品牌:一步登天,全国首届。
(2)高组合:武汉市硚口区党政、工会组成“联席会议”,集体审查版面。
(3)高投入:主办单位的市政建设局拨专款5000元(约合现在20万以上),并交代不够再来,实际支出只用了三分之一。同时抽调素质较高的三名职工参与组成“筹展组”,我任组长。
(4)高评价:“门票收藏展览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大众化的、容易接受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和宣传形式”。(摘自:区党政、工会联席会议记录)
联席会议在职工之家召开,背景为“首届”展的展板
二、四大
(1)大发动:武汉市总工会,文化、教育、艺术部门,硚口区党政、工会,建设局党政、工会等部门合力支持,一路畅通。发出1200封邀请参展公函覆盖全国,得到了23个省市、自治区的300余家回函,征得500余枚参展门票,20余名个人收藏者参展。筛选288枚精品门票编组成18个版面(未分专题),隶体手书简介21678字,于1985年8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在武汉市硚口工人文化宫展出。
(2)大巡展:定点展与巡回展相结合,到基层,进政府机关。直到年底,长达半年之久,观众达30000人以上。
(3)大宣传:由区委宣传部主导,联络报社、电台、电视台形成立体宣传网,反复报道。
(4)大影响:多媒体宣传与大巡展有机结合,对武汉工会系统开展的“职工兴趣爱好小组”相匹配,互为影响,演进成收藏小组,推动民间收藏,由个体向群体转变。以各区文化宫为基地,很快在全国门票首展地组成了“武汉市收藏联谊会”(筹)的诞生,开武汉市历史上无民间收藏组织之始。
第二届门票展于1986年劳动节在武汉琴台文化宫展出。是用首展迟到展品和新邀请的门票,以相同的编排风格叠加而成,以386枚精品门票编组成24个版面,手写汉隶28794字,版式完全一样。
第三届门票展分专题、评奖,有河南、四川、湖南门票收藏者专程前来参观,共展出64个专题,72个版面,2100枚国内外精品列展。展场设在著名的武汉东湖景区内,大学城之中,突破10万人(大学生为主)参观。
一、二届门票展的版面风格
一、二届门票展都是同一人书写的隶书简介
雨 人:您办展初期,有预见到现在门券收藏发展的现状吗?
冯达材:办展初期,甚至在北京返回武汉的火车上构思回去办门票收藏展览,当时想的很细,估计领导会同意。同时联想到我退休后能否继续办下去,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游荡不宁,最终确定以“爱我中华”为主题,永远不过时,展品更新也不成问题,背景深厚,完全符合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全体职工爱国主义教育”的总方针,推广到全市、全省、全国有可靠性。所以我信心十足要把门票展推向全国,我做了周密的计划,历史的发展证实了我的高见。
雨 人:您思维超前,在1987年您建立了全国游览券交换中心,请介绍下当时的初衷及运作方式?
冯达材:我主持第三届“全国门票展”时,当年很多场馆、景点不用门票,湖南韶山毛泽东旧居当时就没门票,只是签个姓名。更多的单位没有门票意识,人文场馆是免费开放的。我在主持“首届”时发出1200封邀请参展的公函,300多家回函中,大约三分之一单位告知我们没有用门票,参观是免费的。有,也是拇指大小的单色纸片,要想获得精美门票很难,数量少之又少。
这些亲身经历促使我设立“门票交换中心”。全国向“中心”寄票来,“中心”再进行交叉等量寄出。“中心”一次性购买3000枚8分的邮票,花了240元,用两箱公函封,派专人负责,目的是叫各地搞活交换,快速丰富藏品,提高收藏信心,促进发展是当时的初衷。
雨 人:最后,请您谈谈现在的全国门券展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吗?
冯达材:时至今日,门票收藏活动尚属初级阶段。早在15年前(2000年)有人做过这样的结论,认为门票收藏活动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初创阶段、活跃阶段、繁荣阶段。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是虚荣浮躁心态的表现。当时才15年,一种新生项目活动在一个大国家里就成熟了吗?现实是远没有成熟。
是什么阻碍了发展呢?有三个基本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永远都是“初期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是“正名”。应坚决废除“旅游门券”一词,因为它无法界定。在会名、刊名,特别在“全国门票收藏展览的会标”(横幅)上剔除出去。“门券”改“门票”,回归合法、合理、合情的本来面目。二是拿出门票的分类,分类名称的定义,更不得把一切门票统称为“旅游门券”。三是会刊合法性的认定。四是编辑《中国门票收藏三十年》,理顺史实,以正视听。发动重点批判恶意篡改史实的人和文章,刊登了的刊物应重点曝光,扼制邪气的蔓延,对于恶意篡改史实的文章作者,不得担任省级以上组织负责人,推选正义人士担当,助推正义,给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雨 人:由于时间有限,今天的采访就只能先到此为止了,欢迎您下期继续做客雨人访谈,来聊聊券界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冯达材:好的,我也非常愿意和你聊聊后续的一些话题。希望能给现在的年轻人在门票收藏方面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