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时光(20)千古之谜汉墓揭
时光倒转至1968年5月28日,驻军某部在满城陵山施工。已是深夜十一点,随着炸药起爆,战士们感到爆炸声非同一般,十分沉闷,似有回音,所崩石块不知去向。硝烟散去,战士们四处寻找,却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幽深的洞穴。于是派人入内查看,发现许多陶器、骨头、灰土、朽木等,疑是古墓,立即上报。
在战士们带回的四件文物中,除了三件镏金的器物底座外,还有一件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青铜器,这使得省领导和省文物部门的专家们感到了事件的重大性。因为“中山”指的是中山国,从历史上对于中山国的记载,说明这座古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无疑将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了解古墓基本情况后,河北省通过中央办公厅直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进行了汇报。时任郭沫若秘书的王廷芳回忆称,1968年6月1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在欢迎当天下午到达北京的坦桑尼亚总统的间隙,向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说:“河北省满城县发现了一座很大的古墓,这件事十分重大,有你们负责办理。”周总理还作出指示,考古队由保定到满城的车辆及其他物资保障全部由军队负责,军队将对考古安全工作给予最强有力的保障。此外,军事工程完全服从考古挖掘工作的需要。
考古工程队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组成。1968年6月27日,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考古工作队开始进入满城县的陵山。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卢兆荫参与了满城汉墓的挖掘。据其所著《满城汉墓》一书所述,考古队抵达陵山后,仍利用已经炸开的坑道进出,为的是使文物不因气温和干湿度的变化而受损。
近一个月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确实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并首次发现了保存完整的“金缕玉衣”。消息传到北京,这也让郭沫若欣喜万分,并于1968年7月22日亲自上陵山考察。
从洞口进入墓内,“金缕玉衣” 、错金博山炉等珍贵文物让郭沫若倍加赞赏。在墓洞内考察一个多小时后,郭老又在室外对墓地的环境、地形做了长时间的观察,向北走出100多米,推测此处可能为刘胜之妻墓。

郭沫若返京后,7月28日向周总理汇报满城汉墓发掘现场的情况,并请求批准发掘刘胜墓的原班人马继续发掘刘胜之妻窦绾墓,得到总理同意。8月13日下午,在当地驻军的协助下,第二座汉墓的发掘正式开始。三天后,考古队就看到了墓门上方人工凿出的崖面,基本上确定了窦绾墓的存在。随后,发现了一枚“窦绾”铜质印章,再次确定了两个大墓的墓主身份。长信宫灯、朱雀铜灯、朱雀衔环杯和又一套“银缕玉衣”等一大批罕见的稀世珍品面世。

经过20多天的辛苦努力,窦绾墓的发掘工作在1968年9月17日全部完成。至此,历时111天的满城汉墓发掘工作也宣布结束。两墓共出土文物10633件,其中精品文物4000多件,轰动了中内外。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曾精辟地论述道“建国以来,我国汉代文物考古的成就有主要有三: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二、河北满城汉墓。三、广东南越王墓。而尤以满城汉墓出土精美文物最多而著称。在数以千计的汊墓中,唯满城为崖墓。”1988年元月,满城汉墓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底,满城县对满城汉墓进行开发,并于1991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陵山千年之谜终于为世人所熟知。
“一亩泉水干,千年古墓现”,这是在满城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满城汉墓沉睡了2000多年才被发现,一亩泉水干涸之时,刘胜墓正好现世,这也许是一种机缘巧合吧。
初冬时节,站在陵山山腰,远处的保定城和近处的满城县城尽收眼底。温暖的阳光下,发黄的树叶随风而落,处处透出一种凄残的美。
放眼望去,陵山主峰南坡还有18座小型陪葬墓静静伫立,有待考古专家发掘。这些古墓将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

此时,陵山的山脚下,在景区外,华北首席汉文化主题商业街区—未央广场的建设正在热火朝天之中。这是2012年满城汉墓陵山景区的申请创建5A景区的力作。未央广场作为陵山景区的入口广场及游客服务中心,以汉代独特的古建筑风格为载体,商业区内整个仿古建筑群风貌及内部文化展示均参照史料记载呈现,集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为一体,同时将功能性与景观完美结合。

我想,在未央广场建成启用之日,应邀请汉墓的发现者贾汉德、吴家高等几位老兵重返满城,再看看满城的青山绿水,再闻闻陵山的鸟语花香,请他们与游人攀谈几句,共同感受伟大祖国的巨大变化。
甲午年闰九月二十日草于古城保定
【编辑:张文革】

编辑:张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