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时光(21)白求恩魂铸太行
诺尔曼·白求恩的名字,在中华大地上家喻户晓;而白求恩则鼓舞了我们几代人,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太行山,英雄的山,见证了白求恩在抗日烽火中抢救伤员的历历壮举。唐河水,湍流不息,记录了白求恩安息在异国他乡的点点滴滴。

(新华社照片)
1939年10月,是白求恩原定回国的日期,晋察冀军区为白求恩回国召开了欢送大会。就在这时,日寇以“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为总指挥,集中了27000余人的兵力,对我冀西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冬季大扫荡”。听到这一消息,白求恩立即推迟了行程,要求参加反扫荡。军区司令部批准了他的请求,由他率领医疗队,赶赴摩天岭前线,将手术站设在离前线仅3.5公里的孙家庄小庙。
前线的战斗在激烈地进行,我军的伤员也在不断增加。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司令部命令:医疗队立即从孙家庄一带撤出。原来是从北线进攻的敌人,为了摆脱各个歼灭的命运,要以孙家庄为中心重新集结。考虑到医疗队的安全,司令部命令立即转移。医疗队决定将轻伤员先行转走,留下急需手术的十几名重伤员,术后同医疗队一起转移。

(白求恩在孙家庄小庙抢救伤员的照片——吴印咸摄)
时间紧迫,手术在顺利进行,突然,哨兵跑来报告:“对面山上发现敌人!”白求恩和其他医生不动声色,只是暗暗地加快了手术动作。一台手术还没做完,哨兵第二次跑来报告:“敌人正向这里逼近!”这时,还有10名伤员等待手术。白求恩走出小庙,竖起拇指,目测了距离,发现敌人离小庙还有5公里。于是命令:“再增加两张手术台,同时手术。”3张手术台同时手术,大大加快了速度。当最后一名伤员抬上手术台时,我警卫部队已经同敌人的先头部队接上火了。这时,只听得枪声、炮声响成一片。同志们都劝白求恩赶快转移。躺在手术台上的伤员也说:“白大夫,您快走吧!给我一颗手榴弹,等鬼子来了,我就和他们拼了!”白求恩感动地说:“孩子,你听我说,现在要不实施手术,你这条腿就保不住啦!”说完,白求恩就立即为这位伤员做手术。手术中,白求恩的左手中指被碎骨剌破,但他仍毅然坚持为伤员做完手术。等白求恩带领伤员和医疗队刚刚转移,鬼子的先头部队就冲进了孙家庄,一伙鬼子还窜进小庙,但他们看到的只是消毒锅泼下的开水正在散发着蒸汽。
孙家庄小庙手术的第二天,白求恩手指上的伤口发炎了,他忍着肿胀和剧痛继续医治伤员。11月1日,白求恩准备转移时,从前线送来一名患颈部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这属于外科烈性传染病。白求恩不顾劝阻,立刻进行手术抢救。为保证白大夫的手术安全,医生特意给他拿了副新手套,可是就在白求恩为伤员纵横切开伤口时,手套被手术刀划破,带伤的中指受到致命的细菌感染。
病魔无情地折磨着他,他终于支撑不住了,在军区首长的命令下,白求恩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
白求恩病危的消息,牵动着根据地军民的心。村民们送来上等的红枣、柿子;路过的八路军战士隔窗献上特有的军礼,由于病情没能好转,林金亮医生只好建议截掉左臂。白求恩深知已患脓毒败血症,平静地谢绝了。
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河北保定唐县黄石口村走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历程。
1940年2月,由聂荣臻司令员亲自选定墓址,在唐县军城镇南关破土修建白求恩陵墓。1954年8月,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在石家庄建成后,陵园内建有白求恩墓。1971年,唐县人民在县城修建了白求恩纪念馆。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曾用券,现已免费参观)
1969年,我在定县(现定州市)铁路小学念书时,清明节去石家庄为白求恩扫墓,老师要求我们背过毛泽东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否则就不让去。记得我起早贪黑地背,终于踏上了去往石家庄的火车。
1975年,我在望都县当兵,因部队驻地与唐县县城相距仅20多公里,便萌发了去唐县县城白求恩纪念馆参观的强烈愿望。一个星期天,约了几位战友,骑着自行车就出发了。在唐县,在一排平房里,再次重温了白求恩精神,并深深地植根于心中。
198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唐县视察工作,并亲笔为白求恩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85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馆址北迁,在钟鸣山下另建新馆。1986年1月,新馆落成,迎接着国际、国内各界人士。

(座落于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陵墓)
岁月流逝,75年过去了,白求恩精神在我国人民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风范、一种楷模、一种传统、一种准则,为世人所敬仰。让我们在纪念白求恩的时候,永远牢记白求恩大夫的临终嘱托:“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甲午年十月十三日草就于府河岸边
【编辑:张文革】

编辑:张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