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来过很多次了,但每回基本上都是在瘦西湖、大明寺转悠,已觉乏味。这次扬州行主要是看其他国保和新晋的遗产点。扬州16个国保,其中盐商住宅占据6席。吴盐胜雪,白色帝国,让阜起的盐商宅院有迹可循。
扬州地理位置不错,处在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口。自隋唐以来,东南有3大政:漕政、盐政和河政,扬州均沾。漕运发达的两淮盐区以扬州为核心,侨寓此地的徽、晋、陕等外埠商人形成了一个以盐换银的商帮,势能辐射皖赣鄂湘等6省。在大清,财政一半来自盐税,而两淮又占盐税的一半,所以盐商们富可敌国,此言不谬。



卢氏盐商住宅为江西盐商卢绍绪的宅第,其紧邻大运河,和盐宗庙一墙之隔,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住宅建筑。卢绍绪是上饶人,曾任两淮盐运司的盐课大使,后弃官从商,这般盐业买卖,让他成为晚清盐商的佼佼者。卢宅建成于清光绪23年(1897年),前宅后园格局,9进,占地近万平方,当时耗银7.8万两,这数目就是小菜一碟。
一进百年老宅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建筑群都是光鲜的。当年的卢宅外表皆为一色的水磨青砖,建材为湖广杉木,内部装修均用楠木,楼板用的都是8厘米厚的进口花旗松,再配以精雕细琢的小木作,可惜1981年的一场大火将最为豪华的照厅以及大厅、二厅、女厅等4进房屋付之一炬。



现在的几进房屋都是2005年重建的,而老物件也只剩门楼、住宅楼、后花园“意园”和藏书楼了。这般状况,2013年卢氏住宅也升级成国七了,2014年和扬州其他10个点并入遗产“大运河”,“新”却真的是光芒闪耀了。
在这东南的第一大都会,盐商群落们过着钟鸣鼎食、姬妾成群、门庭若市、歌舞升平的惬意生活,卢氏家族也是如此,但他们为富也行善,开办学堂和译馆什么的。当时卢家连同账席、教师及仆人等约有几十人之多,日均消费也颇费银两的。卢家后衰败,大宅落悉数充公。


这个卢宅现在不仅售票参观,还有饭店他用,宽敞的“庆云堂”和后面的“女厅”等摆设了大台面,宴请的场面扑面而来。我问服务员,客人抽烟怎么办,她说那不有烟灰缸嘛。这地售票、吃饭两不误,但吃饭的和参观的又两尴尬,防火的和抽烟、炒菜的又两矛盾,这都是钱惹的祸。

========================================================================================================

朱自清故居在犄角旮旯的安乐巷,故居建于晚清,保存完好。看惯了“四合院”大门、正房和东西偏房的格局,再看这个扬州的“三合院”民居,感觉怎么都很别扭。大门面东,一进去向右为一间,再过小门,有西房和南房各一间,南房后又出2客间,这么小的院落,方向感上给人缠缠绕绕。



这个旧宅曾经居住过朱自清的父母、庶母潘氏和朱自清一家。朱自清本姓余,其祖父改的姓氏,它是出生在连云港的祖籍绍兴的扬州人。5岁时,随其父做官而在扬州定居,朱自清曾说:“我和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



朱自清不用说了,《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散文都是他漂亮的标签。这位学哲学的,27岁就成了清华国文教授。据说他一讲课就紧张,一紧张就口吃,其他口吃的教授还不少呢,王国维、冯友兰、顾颉刚……
说朱自清是不吃美国面粉饿死的,有鼓动性和激励性,但也很娱乐。当年签那宣言的张奚若、吴晗等110人,我看一个也没饿死的。朱自清嗜酒,终究伤胃,生命至于1948年他50岁那年。


【编辑:崔艳红】

编辑: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