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日坛公园一直往北走就是帝都最大的道观东岳庙。这地是年初去的,马上年尾了,才发现那天去东岳庙是全年天气最美最澄净的一天,那天既没叫停柴火,也没控制单双号,天空碧蓝如洗,清爽的都让人想哭,远胜于那所谓的APEC蓝吧。
琉璃牌楼很抢眼,修了朝阳门外大街,把它和东岳庙分割开来,拍照也很烦,下面停满了汽车。其建于明万历30年(1602年),3间4柱7楼,下开有3个拱券门洞,屋顶为单檐歇山,檐下有琉璃仿木斗拱,黄绿2色琉璃花缀饰,正中两面各有一石匾,北面为“永延帝祚”,南面刻“秩祀岱宗”,据说为严嵩所写。严同学写的“六必居”和它相似,中规中矩。



东岳庙始建于元至治年间,清康熙年间惨遭大火,除了庙外的照壁和左右道院,其余悉数烧毁,现存的建筑都是康熙年间重建的。现在这里是北京民俗博物馆所在。正院中轴线自南向北有琉璃牌坊、棂星门、瞻岱门、岱宗宝殿、育德殿和后罩楼等,形成了规模大的六进院落。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和厢房等。


东岳庙的另一个亮点就是碑林,和帝都孔庙一样,都是碑刻集大成的地方。最多时有160多块,数量居京城之冠。砸的砸,毁的毁,现只存的近90块石碑了,这些元明清碑中,唯一罩玻璃罩的就是赵孟頫撰文、书丹的行书《张留孙道行碑》,这块元碑是东岳庙最早的碑,完整清晰,实属不易。
东岳庙庙会在中断了多年后又恢复了,时近马年春节,祈福的广告牌已大张旗鼓的铺出来,花钱的时候又来了。




=====================================================================================================================

西什库也叫北堂,是帝都最华丽的天主教堂。当初建在中南海附近,慈禧老太不悦,一抬头就能看见高耸的洋家具,几番交涉后,拨了45万两白银,在西安门内西什库易地重建,1900年建成。
教堂为典型的哥特式,明面3层,建筑面积2千多平方,4个高31米的钟楼尖塔高耸,面南有3个尖拱券入口,建筑正中为圆形的玫瑰花窗,整个立面像刀削斧劈一般,线条笔直,不像东堂以弧线博得柔美。教堂前东西两侧各有一个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一是乾隆御笔的满汉文天主堂碑,另一是光绪14年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中西搭配,却有趣味。



堂内36根明柱支撑起的金色拱顶,肋架似船帆层叠,似花瓣续开。柱子红绿2色相裹,柱头雕有菘菜叶形。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使用尖拱使房屋直耸而上,以求最大高度,高就是一种威严和震慑。80扇彩色玻璃斑斓迷幻,大堂正前方是耶稣主祭台,两侧为圣母、圣父的祭台。
西什库教堂关联着一段历史,当年的义和团运动它成为首当其冲的冲击点,端王载漪率领的一队义和团进攻教堂,里面的传教士、教徒和意、法士兵也组团,形成了自卫反击战,胶着2个月,死伤几百教徒后,他们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法俄英意日5国“联合解放军”,只经过了半天,义和团和清军以死600人的代价,结束了这轰动一时的西什库教堂事件。



庚子议和后,大清又赔偿出资重修了损毁严重的西什库教堂。在使用炸药、枪炮的状态下,西什库教堂没有夷为平地,也说明了建筑质量的优质。
时值冬日,圣诞节没有走远,圣诞树和塑料花依然鲜艳的摆着。清晨的教堂宁静清幽,东起的阳光洒上一缕金辉,色块变得狡黠和多变,但光景依旧。




【编辑:崔艳红】

编辑: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