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时光(23)文庙菊残犹傲霜
定州文庙又称“先师庙”、“孔子庙”,是祭祀和供奉孔子的场所,占地12666.4平方米,坐落于定州城内刀枪街,是目前河北省保存最完好的孔庙。定州文庙素有“中山庙学甲天下”的美誉,1959年,文庙被辟为定县博物馆,1982年初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初升为国保。

(定州文庙 棂星门 明代 约公元14——16世纪)
愚人在位期间,出于对定州这一地方的特殊感情,数次来文庙怀古。仅有一次在市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得以进入地下文物库,饱览了众多文物的芳容。在这个名气不大的县级博物馆中,现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中,东汉“青玉龙螭衔环谷纹大玉璧”、东汉“神仙故事纹玉座屏”和北宋“定窑抱釉龙首大净瓶”三件为国宝级文物;金缕玉衣、三级盘龙银塔等国家一、二、三级文物有600余件。我曾去过山东青州市博物馆,这是号称小县的大博物馆,我敢说在定州博物馆面前,它只有汗颜的份了。

(定州市博物馆门票——宽:5厘米,高:18厘米)
定州文庙在清道光二十九年最为辉煌。此后国运日衰,学田多被占用,文庙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随着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度和宣统初年废除庙学制度,延续近千年的定州文庙官学被取消。
曾经气势雄伟、建筑恢弘的定州文庙,现如今可供游人参观的只有中院。中院的第一道门是棂星门,为四柱三楼式建筑。与其它庙宇的门不同,这里有四根拔地而起的通天柱,通天柱顶端外包琉璃瓦,雕砌出二龙戏珠图案。棂星门上的龙纹表明定州文庙的地位和建筑规格是相当高的。
棂星门内院落里有用白玉栏杆围起来的两棵古槐,直径达两三米,树叶密不透风,遮蔽天日。《定州志》记载,苏东坡被贬为定州知府后,曾于文庙祭孔时手植双槐。这两棵槐树因此得名“东坡双槐”,东者如舞凤,西者似神龙,后人誉为“龙凤双槐”。

( 东 坡 双 槐 )
其实苏东坡在定州任职不到一年,确切的说八个月,槐名东坡,这也算是后人能够做到的对先贤最好的纪念方式了。
走在定州古老的街巷中,随便问一黎民百姓知不知道苏东坡,他们都会翘起大拇指津津乐道地说“苏东坡,好人!好官啊!他在定州做过许许多多的好事……”
他到任伊始,在宋朝这一边防重镇便定下“整军经武,振兴经济,关注民生”的治州方略。他整顿军纪,发展民兵,壮大边防;他为了安抚百姓,明令禁止征收苛捐杂税;他责成专人到南方运来稻种,在荒野水滩开出了一块块稻禾竞秀的水田;他整理和创建了定州秧歌,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2006年,定州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正当苏东坡为巩固边防而采取种种措施,并初见成效的时候,当朝的宋哲宗又以“讥斥先朝”的罪名把他贬官到了英州(今广东英德)。苏知州离开定州,还没赶到英州,圣旨就传下来了。他不仅没有被恩准留在定州,反而英州也不让他去了,又把他贬到惠州去当个小官。
定州的百姓知道苏东坡喜欢喝定州中山名酒“松醪酒”,人们就经常给他送去;知道他喜欢吃定州万之春的“东坡菜”,就常派人带去原料为他做。定州人民还为他修了苏文忠古祠。至今,定州人还传唱着他当年教唱的大秧歌呢。

深冬时节,寒风刺骨。站在定州刀枪街上,这条与冷兵器有关的巷子里,我耳边仿佛又响起制作兵器的乒乓声,助燃的风箱呼呼地拉着,而近在眼前的文庙,不时飘出十足的书香文气。一千多年的文武之道在这片土地上演练着,彰写着苏东坡的人性力量。
在看看当下,一些地方官把官位当成工具,谋取不当利益,好于面子工程,镀金之后又爬向高位,置基本道德和百姓愿望于脑后,最后必然遭到人民的唾弃。更有甚者,善做表面文章,换取不明真相人的信任,离任后,造成依依不舍、夹道相送的盛况,几年后败露被绳之以法,多面人生显露无疑,别说名垂千古,几年之内就被历史的大潮推的无影无踪。
苏东坡定州任职仅八个月,因为他干事、干实事、干定州百姓想干的事,却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誉和敬仰。苏轼在写给刘景文的诗文中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即使自己身遭劫难,仍不忘取义于民。这不正是为官者应坚持的操守吗?
甲午年十一月十五写就于靴城
【编辑:张文革】

编辑:张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