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啼处血成花

福建:蔡宝呈
显示日期2009-04-01;访问次数:780; 电脑端
修改标题和作者 修改文章

“满红”,自我懂事起就认识她。母亲从山上打柴归来,就会采回一束“满红”,让她儿子玩。长大后我自己放牛,上山打柴,看到一簇簇,一丛丛的“满红”,在暮春的阳光下,开遍山坡,染红了山崖沟壑,也映红了我童年的面容。那时我理解她的名字很简单:花开满山,染红满山,所以就叫“满红”。我家乡的人至今还是依然这样称呼她的芳名。因此我只知“满红”,不知她的其他名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省城福州有家报纸办个文学副刊,刊名就叫“满山红”,我对这个副刊很感兴趣,经常阅读它刊的文章,后来才知道俗名称“满红”的应叫“满山红”。还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有部《闪闪红星》革命故事的电影,其中有句歌词:“日夜盼着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镜头映出是姹紫嫣红的“满山红”,词画相对,才知道她还叫“映山红”。在武夷山下,与江西交界有个建宁县,也是中央苏区的根据地,当地人叫她“清明花”,那是因为花开清明时节。清明节是祭奠祖先和革命英烈的日子,这是敬仰先辈、怀念英烈为后来人开拓生活的新天地。不管她有多少名称,但这些都是别称和地方俗名,她真正的芳名叫做杜鹃花。

往事越千年,怀念永无期。很久很久以前,蜀地蛮荒,洪水泛滥,蜀民在流漓颠沛中,惶惶不可终日。横空出世,杜宇站了出来,带领先民治水垦地,有了安定的生活,杜宇也被拥戴为帝,人称望帝。他任命一位死而复生的鳖灵为相,继续治理古蜀水害,宰相与民一起,打开三峡,使淤塞的蜀水奔腾东逝去,昔日洪水为害的蜀地,成为了天府之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望帝禅让给他,帝号丛帝,自已循入西山学道,灵魂化为杜鹃。但仍关怀他的子民,每当春耕时节,变为杜鹃鸟的望帝,依然出来催耕催种,啼叫“布谷!”“布谷!”飞遍蜀地山间平原,啼的嘴巴淌出鲜血,滴在山间,化成红色杜鹃花。杜甫诗云:“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蜀国子民也没有忘记望帝,在四川郸县城南,为望丛两帝建立祀祠,这就是著名的望丛祠。以记念这两位先帝。遗爱人间,人们会永远怀念他们的。杜鹃花不仅是花一朵,而寄托着一种深深的怀念。

怀念有甜蜜,有忧愁,更有痛苦。有此经历的人,内心难已言表。挂念远方的亲人,还有魂牵梦绕的家园,是她牵动了游子的心,久而久之成了乡愁。那是中国人永远难以解脱的情结。“子不嫌母丑,民不嫌家穷”,那怕千万里,都会辗转跋涉,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与乡亲们道福。每年涌动的春节返乡潮,不就是为了了却思念之愁吗?回不去的,自然心里痛苦,生于“杜鹃啼处血成花”故地的李白,自他十九岁怀着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宏伟政治抱负,本想衣锦返乡,荣归故里,谁能料到才高八斗的他,功业无成,无颜见蜀西父老,离开四川江油故乡后,就也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当他晚景凄凉,流浪在皖西山间,见到次第开放璀璨研丽的杜鹃花,触景生情,想起子规鸟(即杜鹃鸟)“何不如归去”的啼声,愁肠寸断,饱含悲戚之情,写下《宣城见杜鹃花》诗篇:“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中倾诉他思乡的断肠之苦,这是何等的痛呀!而这种苦痛,绝不是此时此地才有,而是长久的忍痛,只是此时是迟暮之年,来日无多,终于把长久之痛,通过杜鹃花倾诉出来。

杜鹃花不仅仅是怀念的情愁,还有她的红艳和热烈,红色代表热情奔放、积极向上。在青藏高原生长的高山杜鹃,被藏胞称为格桑花,象征着爱和圣洁幸福之花。东北的朝鲜族地区把迎红杜鹃叫金达莱,象征着繁荣和幸福。红红火火的杜鹃花朵缀满枝头,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所以她成为最受欢迎的年花之一。我国是杜鹃花的发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分布地域广泛,主要以江南为主,又以云、藏、川、赣最为集中。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备受国人的喜爱。花鸟同名,唯此杜鹃。

(说明:题目为古代诗句)

【责编:丁华能】

编辑: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