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玩 门 券
经常被人问到有什么业余爱好,每次我的回答都是:“我玩门券。”“玩”是俗语,实际是欣赏、鉴赏,进一步说是门券收藏。门券的收藏,首先就是品味、把玩。古董可以把玩,门券也得把玩。不过手把件、手串要“盘”,而门券把玩注重的是券的艺术和文化。
门券除了作为景点入门凭证以外,还具备很高的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闲暇时分,从藏品册里找出一张门券,如何去“把玩”呢?当手拿门券观赏时,第一眼我们就有“喜欢”还是“不喜欢”的感觉。有了第一印象,再来进一步品味。例如,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它的取材与形状,也就是它如果是特殊门券,我们一定喜欢。特殊门券指的是门券质地并非为纸质或门券的形状不是常规的长正方形。特殊门券有磁卡、光盘、嵌币、茶壶、手绢等。这里谈的以常规纸质门券的把玩为主,把玩欣赏重点是门券的构成要素、设计印刷的艺术性、传达的知识性、趣味性以及它的历史性和收藏价值。

门券的版式和构成要素是很有必要看的。细心探寻这张门券是新版券还是老版券,是什么时期的券。五十年代的门券多为字券或有极为简单的图案,黑白或单色印刷;文革时期的门券多印有语录或伟人头像,突出红色,有极强的时代感;八十年代开始有塑料券,券幅小,印刷简单;现在的门券印刷精美、券幅大、纸质优良。不同时代的门券有不同的美感,在券友手里都是一种艺术品、纪念品。门券基本要素是否齐全也很重要。一张门券应该有景点名称、所在地、价格、使用范围、编号、税务监制章、正券、副券等。成套设计的门券应该注有设计年号,一套几枚,该券是第几枚,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对这些要素的观察可以从中体味到旅游事业的兴衰,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其次,把玩门券可以从门券的设计、图案、颜色、文字等方面去鉴赏。门券的表现手段很多,如摄影、绘画、书法、剪纸等等,加上设计者巧妙的构思,因此形成了五彩缤纷的门券图案,展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券面除各种要素的布局外,其中最敏感的就是颜色,颜色的搭配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视觉效果在门券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文字的处理也不可忽视,它是信息的载体,门券的喉舌,安排得当就会产生画龙点睛之妙。现在门券中景点介绍、导游图这些对游客很有帮助的东西,被人重视不够,大量空间被广告占据。品味了颜色与文字,请不要忘记组成门券的其它要素。如,很多券上到处加盖印章,如改值章、时间章等,极大的影响了券面的美观,不过也增加了信息量。

品味了门券的各要素后,我们再从宏观角度进行整体把玩。要透过门券的整体设计去体会门券的主题思想,了解设计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再进一步品味门券的神韵。神韵是深藏在门券之中的,需要体会与感悟。例如杜甫草堂的普通门票和团体参观券,主要画面均设计成扇面形式,扇面上是草堂内景;博物馆名称用隶书竖写,框以白色线条;整个门券又用卷轴画常用的花纹和颜色衬托。门券给人古朴、文雅的感觉,与草堂及其主人坎坷的历史经历相符。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门券,并不因为它的券幅小、纸张粗、单色印刷,而失去艺术性,相反具有较强艺术性的门券很多。如豫园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 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上海豫园门券,是双色印刷,竖式。门券图案中部是一只白色花瓶形状抽象的门,内有公园建筑,外为土黄色,内外辅以假山翠竹,图案简单,但是清新、淡雅,很好地传达了江南园林的特点。瑞金革命纪念馆陈列馆门券就是在白色底上用红、黄、蓝画出陈列馆建筑,看得出是石印而成。纪念馆庄严美观,它传达的是对革命战争年代艰难困苦,奋斗不息精神的一种赞誉(美中不足的是,该券的副券错印为“副卷”)。这些蕴含着的深刻内容就是把玩得到的结果。

门券的把玩是一种感受文化,净化精神的高雅活动。目前一些研究者已不满足把门券把玩当作茶余饭后的单纯消遣活动,他们深入地探索其印刷、使用、发展的不同规律,挖掘及审美特征,进入了门券的研究领域。以上我们说的仅仅是门券本体的把玩,更深一层的把玩则是研究门券的内涵,搞清楚门券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鉴赏。门券收藏研究网就开辟了《藏券研究》专栏及子栏目《佳券赏析》《券海拾贝》《说景赏券》,朝花网上的《门券鉴赏》也是全站的重点栏目,券友们纷纷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门券的把玩鉴赏成为门券收藏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
北京 王凤桐
2014年11月25日
(原载<门券博览>2014年第四期,感谢谢家树主编传递稿件!——编者)
【编者:王建池】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