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时光(26)国之瑰宝兴文塔
唐天宝年间,涞源拒马河源头水势汹涌,河渠两岸长满茂盛的芦苇。在距离源头不远的泉坊村,一排排小高炉喷吐着冲天的火焰,一群光着紫铜色脊梁的壮汉,正端着盛满铜水的柳木大勺,专注地把炽热的铜水倒入模具。铜花飞溅,白气冲天。这群工匠用家乡盛产的铜矿,为皇家铸钱。
日夜辛劳的工匠们逐渐发现,他们的汗水换来的只是成山的钱币、皇朝的繁盛,自己的命运却仍然代代苦难。他们终于悟出,唯有让子孙们读书、及弟,才能出人头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们根据当时的时尚,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捐资修塔”。他们请来方士,把目光聚集在拒马河源头北侧的高地上。一年以后,一座七层楼阁式实心塔拔地而起,他们给塔起了一个当时很时兴的名字“兴文塔”。之后,佛家在塔东北修建了千佛寺,道家于西侧建造了泰山宫。

然而,残酷的现实击碎了工匠们的美好愿望,也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却成了涞源的标志性的建筑,栉风沐雨,见证了涞源千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
兴文塔偏居泰山宫的东南角。打开铁栅栏门,便进入了专门的一个小院。和塔零距离接触,感受会更深。此塔修造得十分精细,通体均是澄浆泥青砖,而且磨砖对缝,全部是用糯米浆和灰砌筑而成的。

仔细观察,塔的建筑形式为八角五级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21.96米,连同塔刹共七层。由须弥座、塔身、塔刹组成。塔身由下而上逐层明显收分,第一层塔身最高,以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全塔均采用砖仿木构件。
古人把塔建在拒马河源头,主要作用有三个。第一、当然是振兴一方文化,这是修塔的主要动因。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位于这座宝塔后面的涞源第一中学内考出的学生中,有了美国哈佛、英国剑桥等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应届考生也出现了清华、北大的才子,而且考上大学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第二、寻求阴阳平衡。古人很讲究风水,信奉水主阴,而塔主阳。过去这里遍布泉水沼泽,阴气较盛,塔的修建自然起到了平衡阴阳的作用,阴阳平衡则一方平安。第三、留住一方财源。按中国传统文化,水主财、泉主钱。在汩汩喷涌的泉水上建造高塔,从形式上起到了镇压的作用,就像雷峰塔镇住了白娘子,镇住了泉就等于留住了财。泉水叮咚,亿万年川流不息,这是自然法则,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建一个塔不可能让泉水永远流下去,但却表达了一方百姓的人文愿望。

兴文塔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的塔尖向西南方弯曲,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斜尖塔。
塔为什么建成斜尖塔?涞源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附近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是这一带有名的能工巧匠;女的是这一带有名的心灵手巧的姑娘。二人相互钦慕,便自定终身。有一天,为比试“武艺”,二人打了一个赌:女的一夜纳一双鞋底儿;男的一夜盖一座塔,以鸡叫为限,看谁先完成。二人紧锣密鼓地干起来。姑娘抢先纳完鞋底儿,她见男青年也快要完工了,便学了一名鸡叫。小伙子听到鸡叫,便急忙把塔尖安上。谁知一着急,塔尖安歪了,便留下了这座斜尖塔。

从古塔院中走出,来到涞源广场,一幅江南美景映入眼帘。环望四周,红楼古塔映碧波,朱雀黄鹂鸣翠柳。令人心旷神怡,爽心悦目。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的圣诞日,许多人都来此地朝拜,捐款唱戏,热闹非凡,慢慢地这一天也就成了涞源县文化、经济交流的传统庙会。如果哪位读者有兴趣,到阴历四月十八来此地旅行,赏塔、许愿、逛庙会吧。
甲午年腊月廿六写于北京通州运河畔
【编辑:张文革】

编辑:张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