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牺牲后,先后被安葬三次。
杨靖宇将军的遗体第一次葬在蒙江县
1940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四,杨靖宇孤身一人,在蒙江县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与日伪军交战20分钟后,身中数弹英勇牺牲。敌人将杨靖宇的遗体运到县城,经叛徒张秀峰确认杨靖宇无误后,残忍地将杨靖宇的头颅用铡刀铡下。
杨靖宇的头颅后来被送到伪满洲囯的新京(长春),其遗体被弃在蒙江县城郊外。
3月5日杨靖宇遗体安葬是按日本习俗,由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古隆一郎3月5日亲自出场,在蒙江县保安村北门外的山岗上搭建起祭祀灵棚,为杨靖宇主祭安葬。但当时不论在场或不在场的蒙江老百姓却是以此为祭台,默默地真心悼念我们的抗日民族英雄。墓碑正面大字楷书“杨靖宇之墓”,背面署名“岸古隆一郎”,边款小字为“康德七年三月五日立”。
第二次安葬,蒙江县改名靖宇县
1946年初,县政府做出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的决定,于2月14日发布《为蒙江县易名告各地同胞书》。告同胞书说:“我们为永远纪念杨司令,故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以作长久纪念。县政府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人民群众和庆聚源烧锅、庆积号油坊、李兴武油坊等大小商户踊跃捐款,为杨靖宇修墓。
杨靖宇将军的陵墓修建在保安村西北的一个平岗上。青砖砌成的墓室,前面横额上写着“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英名千古”。墓室门前矗立着杨靖宇将军的墓碑,石碑正面镌刻“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墓”13个大字,下款书写着“靖宇县民主政府暨靖宇县各界人民同立”,背面镌刻着杨靖宇将军传略。
1946年2月23日,是杨靖宇将军殉国的第6个周年。靖宇县的各级干部和各界群众齐聚在杨靖宇将军墓前,参加党和人民政府隆重召开的杨靖宇将军追悼大会。靖宇县人民政府在杨靖宇墓前,将向日寇告密出卖杨靖宇的原三道崴子伪排长赵喜廷、特务李正新枪决,以告慰杨靖宇将军的英灵。
从这天起,蒙江县改名靖宇县,杨靖宇牺牲地附近的蒙江村改名为靖宇村,蒙江镇改为靖宇镇。
第三次安葬,公祭大会后遗首与遗骨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园
1952年, 6月24日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在通化市修建靖宇墓”。
1958年2月23日,在杨靖宇殉国18周年之际,党和国家在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举行了“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大会”。
在杨靖宇将军的灵堂上,烈士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五星红旗。灵堂前悬挂着烈士的巨幅遗像,两旁放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金日成、崔庸健、杨靖宇的家乡河南省政府、确山县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及东北各省、市以及杨靖宇的生前战友、家属等送来的铁质、纸质花圈及挽联。
公祭仪式结束后,各地代表瞻仰杨靖宇将军遗容,举行杨靖宇遗体安葬仪式。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将杨靖宇的遗首与遗骨合葬于青松翠柏的陵墓之中。
此后,在靖宇县杨靖宇殉国地又建起了纪念碑、纪念馆,使之成为红色旅游胜地。在河南省确山县也建起了杨靖宇纪念馆。
杨靖宇将军终于可以含笑九泉了。人民没有忘记为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斗争壮丽牺牲的英雄们。将军安息吧!杨靖宇将军永垂不朽!
【编辑: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