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为公”这个词出自西汉学者戴圣编纂辑录的《礼记·礼运》一书。早在两千年前,古人就有关于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走”天下为公“之道,实现世界“大同”即现代人所说的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开创近代“天下为公”理念的第一人。各行各业、文官武将都将其作为座右铭行之。
1918年,孙中山寓沪期间,潜心著述,但仍时刻关注着中国革命的前途。有一天,马逢伯拜见孙中山,孙中山意欲让马逢伯去漳州,向陈炯明、周凤歧传达瓦解闽浙军阀童保暄部的计划。马逢伯听后似乎有为难情绪,原来他正准备回家去给老母做八十大寿。孙中山得知后,就对他说,“你母亲八十大寿,我也该送个寿幛吧。”说罢,他就叫磨墨铺纸,写下了“天下为公”这四个刚劲有力而有含义深刻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条幅。

马逢伯看着孙中山亲手为她母亲祝寿题词,思绪万千十分高兴,他感动地说:“中山先生,我明天就去,明天就去!”孙中山看着马逢伯的神态,就反诘道:“你不是要回家替母亲祝寿吗?”马逢伯红着脸连连说:“公事要紧,公事要紧嘛!”这就是“天下为公”这幅中国人喜爱的条幅之由来。

在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上,有两位女性声望极高,一位是秋瑾,另一位就是刘青霞。“南秋瑾,北青霞”,曾是当时传遍大江南北的声音。
1877年,刘青霞出生于河南安阳县蒋村的一个官宦之家,她从小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其父是两广巡抚马丕瑶。马丕瑶为官清正廉洁,马家乐于济人的家风,铸就了刘青霞乐善好施的品性,也使她很早就开始关注政治和社会形势,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1895年,18岁的她嫁给尉氏县豪门刘耀德,改姓刘,故人称刘青霞。25岁时夫亡,刘青霞开始步入社会,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
1907年,刘青霞东渡日本,成为她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在东京,她接触了孙中山及同盟会人士,通过与留日进步学生的频繁接触,深知清王朝的腐朽没落,逐步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加入同盟会,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她与友人在东京创办《中国新女界》月刊,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刘青霞的日本之行,奠定了她革命思想形成的基础。从此她全身心地倾注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民国的事业上,并捐出大量财产支持革命事业。

民国初年,刘青霞曾两次赴上海晋见孙中山,捐巨资作为武装起义经费。
在国内,刘青霞享有很高的声望,她曾先后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河南国民捐总经理等职。
1922年,刘青霞毅然将全部家产捐给国家,以作为河南的办学经费。年末,刘青霞因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和为社会、为革命奔走操劳,积劳成疾,不久病逝于安阳,年仅46岁。

刘青霞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爱国革命女性之一,成为辛亥革命时期与秋瑾齐名的杰出的妇女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她的一生,坎坷传奇,胸怀天下,孙中山亲笔题写“巾帼英雄;天下为公”盛赞刘青霞。
走进安阳马氏庄园马家绣楼,迎面可以看到墙上并排悬挂着刘青霞和秋瑾的遗像,遗像的上边就是孙中山题写的“天下为公”。

注:带“天下为公”门票由张宝贵提供
【编辑:林强】

编辑: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