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共有29个国保,本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原则,武汉是个刷国保的好地方。在此以前武汉也去过2回,但也只看过武昌起义红楼和长江大桥2个国保,这次突力发击,2天15个国保收入囊中。
第1日行程为:辛亥首义发难处工程第八营旧址、起义门、辛亥革命博物馆、孙中山铜像、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胜像宝塔、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故居、中共“五大”旧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共11个独立景点,其中国保8处。
一早从武珞路出发到起义门,走到张之洞路时,路过辛亥首义发难处工程营旧址,旧址为省保,现为湖北省总工会占地,小草坪的花园内,有3支枪械的造型。当年熊秉坤就是从这里出发,率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奔占了不远处的中和门和楚望台军械库,这段运作关联起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变革。



起义门顾名思义与“武昌起义”有关,原名“中和门”,是明洪武年间武昌城九门之一,现在也是武昌城门的“独子”了。修复前的城门无城楼不说,城墙也浓缩成一个破门洞了,现经过修缮,返老还童。如果不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历史要素,它进入国7,实属差强人意。
门楼上是简约型展览,旁边有宋教仁、黎元洪、黄兴等人的书法刻石,不远的楚望台军械库也整修的容光焕发。冬景萧瑟、门楼独矗,远走的枪声已经黯哑,只有残存的痕迹在守望着过往。




返回阅马场,辛亥革命博物馆正好开门,该馆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建,“V”字型红色的大建筑。辛亥革命在武昌的成功源于张之洞20年缔造之力的铺垫,官钱局、枪炮厂、铸币厂等物资奠基,外加有革命思想的新军,事机湊泊,大功告成。大概张公没想到,自己逝去仅2年后,国家的状况就水流花落改朝换代了。





博物馆隔路就是鄂军政府旧址了,前有孙中山铜像,是1931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而修建的立像,是辛亥首义的历史纪念物。孙中山着长袍马褂,左手扶杖右手擎帽,脸颊消瘦目视前方。


鄂军都督府旧址是我第2次来了,不同的是这次免费了。鄂军都督府曾是大清的湖北咨议局,1910年建成。武昌起义的次日,革命党人在此建立了军政府政权,它不仅是中华民国第一个省级军政府,同时代行了2个月的中央军政府的职责,演绎了国家新体制的政治精彩和社会活力。
作为纪念馆这里有起义史迹、孙中山、黄兴事迹等基本展览,并配有礼堂、会客室、秘书处等实景。当年的国1名录中,它作为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资产,整个湖北就只有它和荆州的楚纪南故城列入。这座漂亮的西式红楼,是一处丰碑,将帝制系统始化成共和,承载的是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的伟大变化。





湖北省立图书馆在武珞路,从督军府步行一会就到。其建成于1936年,中式风格,西式结构,立面2层,中部前廊有4根大圆柱通贯到屋檐,正中上方悬有 “东壁灵光”匾额。飞檐翘角,歇山顶琉璃瓦覆盖,枋、斗拱、雀替等皆为仿木,墙饰精致,有麒麟驾云、凤凰展翅等图。
此楼建成不久,抗战爆发,图书馆西迁秭归县,南京政府迁至武汉后,这里成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所在地,战后又恢复成图书馆功用。这幢通体素色的民国建筑现在已不公用,里面一片狼藉,想必图书馆已谋新居。




胜像宝塔列入国7的时候,我一直怀疑我虽去过黄鹤楼,但好像没有见过此塔,这次到了黄鹤楼景区的西门,一看,原来我来过。在西门无需买门票,仅隔十来八米就能一睹,更何况相机有长焦。如果只看这塔,花80大元门票,那堪比窦娥冤。
胜像宝塔是元代的覆钵式喇嘛塔,形制常见。它也是个易地搬迁户,修长江大桥时搬到了铁路桥旁,1984年又折腾到黄鹤楼公园。宝塔高9米多,外石内砖砌筑,周身涂满白垩,圆形塔基上是覆钵的塔身,再上有相轮13天、伞盖和塔刹。



从黄鹤楼本来是坐公交到解放路的司门口站的,结果走一路找一路,好不容易看到了站点,一看“司门口”,我晕啊。此站拐进去红巷就是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当年这里是1904年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由四栋砖木结构房屋组成,中间有大操场,是武汉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
当年毛结束了广州农讲所第六期所长后,北上武汉,和邓演达、瞿秋白等人创办了这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它的背景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农运干部,因为毛知道,中国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村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教化就是一种出路。





毛泽东旧居和农讲所在一条街上,根据国保牌标示的时间,它是归到国5的“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里,是毛在讲习所的工作的居住地,当年毛携妻带子并丈母、保姆等也同住此院,彭湃、夏明翰、毛泽潭等人也暂居过,这个1967年重建的产品,也搭车捆进了国保。
故居系一栋仿晚清旧式居民建筑,坐东朝西,面积400多平方,三进,砖木结构,青砖灰瓦,风火墙高砌。毛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此处写成,其中《“糟得很”和“好得很”》还是我背过的毛篇呢。



中共五大会址在毛旧居对面,建于1918年,原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占地近8000平方,由7幢不同风格的楼组成。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五大”召开,前期在小学,后转到汉口黄陂会馆,与会的有中共要员、国产国际代表和国民党派汪精卫、孙科等。
此时南京的蒋政权已与中共决绝,武汉的汪政权依旧挂着面具,2个多月后也变脸,中共在中国的多派势力中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当时社会矛盾体交织,错综复杂,国民党一党多派,中共总书记陈独秀也与国产国际和毛派意见相左,谁都想掌控中国的方向,都在做实力和智慧的较量。





坐轮渡过长江到汉口,到今天最后一个寻访点,武汉国民政府旧址。这是一幢建成于1920年的豪华的钢筋水泥大楼,中间6层两边5层,青灰色麻石外表,有钟楼和阳台,细节处装饰丰饶多变,洋风弥显。当时是佛山简氏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武汉办公楼,现在楼底层是网吧、烟店等,楼内为大华饭店,要参观只能坐电梯到3层,其余楼层被反复告知,不得随便走动。
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后,就在简氏兄弟赠送的此楼中办公。这个政府的本体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府,但蒋在南京早另立中央了,所以迁都武汉是国民党派系中一些人的一厢情愿。“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武汉方面也迁都南京,其9个月的使命完结。




【编辑:崔艳红】

编辑: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