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历
王述育,出生于1949年11月,曾任天津百货大楼凯莱赛商厦总经理,现为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会员、天津市收藏家协会理事。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门券,现收藏有4万多枚门券。
2002年《峥嵘岁月》券集荣获全国第十三届旅游门券收藏展览二等奖;2004年《中华文明》券集荣获全国第十四届旅游门券收藏展览优秀奖、《开天辟地》券集荣获“红色之旅”全国大赛铜奖;2007年《进京赶考》券集荣获全国第十五届旅游门券收藏展览银奖、特别奖和创新奖;2008年《人与自然》券集参加“锦绣河山花满园”迎奥运全国旅游门券收藏邀请展;2009年《孔庙溯源》券集参加全国第十六届旅游门券收藏展览。
雨 人:王老师您好,最后一期的访谈很荣幸能邀请到您这样的门券收藏大家,也为这个栏目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王述育:说我是大家实在不敢当!我只是一名门券收藏爱好者。迟来接受访谈,我要首先说声对不起,主要是觉得自己是个“纸老虎”上不了台面。你在三门,我居津门,是“雨人访谈”一线牵,使我盛情难却!况且我天天享受着“券研网”的滋润,也要有所表示吧!作为最后一期访谈,我很幸运,也很荣幸!
雨 人:您收藏门券多年,当初是怎么与门券结缘的?有哪些趣闻轶事跟我们分享?
王述育:上世纪80年代,我是一名业务员,经常到全国各地跑业务,每到一个地方,工作之余喜欢参观名胜古迹。同时会把门券、简介等保存下来留作纪念。起初只是作为自己“到此一游”的见证,收藏的门券数量也非常有限。一次偶然机会,我参观了在原天津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天津首届门券展,使我看到门券收藏的魅力,知道了门券收藏还能做专题、成系列,还有收藏价值,由此也认识了不少券友。通过那次门券展览,我对门券收藏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
关于趣闻轶事我就讲几个故事吧!在收藏过程中,冷点券是最难收集的。我在收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门券时,一直集不到西藏山南烈士陵园门券,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从写信咨询邮购到收到门券和简介,来去只用了短短的一个多星期,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我都不敢相信那是真的。该景点的门券和简介都是当时盛行的手工油印,并盖有藏汉两种文字“西藏山南地区烈士陵园管理处”的章,简介标注“烈士纪念馆办公室,一九六六年三月”。券友看后眼红,后来应津门券友所托,再去信邮购,渺无音讯,这至今对我仍是个谜。
集红色专题的券友都知道,延安子长瓦窑堡革命旧址曾是陕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召开过著名的瓦窑堡会议,但该景点一直没有使用门券,成为制作红色展集的一大软肋。我就想了一个法子,提前找到相关图片进行复印,并去信说明情况。不久,签有馆长大名并盖有“瓦窑堡革命旧址”的大红印章纪念券就这样诞生了,加之随附来的简介,可以说弥足珍贵。
雨 人: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那在收藏过程中,有没有至今想起还仍留遗憾的事情?
王述育:有啊!当时为省20元钱错失珍贵套券,直到现在仍很遗憾!
记得那是1986年我去报国寺淘券,转了半天,均没有“亮眼”的券品出现。正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一对年轻夫妇引起了我的注意,据介绍他俩是来京旅游的,顺便带点东西卖权当路费。他们面前地摊摆着一些杂物售卖,其中有一本插册,里面插有10张文革期间发行的贵阳带语录南郊公园溶洞门券(据说是12枚套,另有背带语录,券面只有文字介绍的两种)极为珍贵。我们收藏门券的都知道,文革这一特殊时期出品的门券难寻,留存于世能配成套的更是少之又少,历来是券友们追捧的一类券种。
卖家开价要200元,而我当时一个月工资还不到100元钱,正当我和卖家砍价时,过来一人掏出200元钱就付给卖家,拿起门券就走。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位河南券商,当时200元买那10张券可是一个大“漏”,据说不久后他在一次交流会便转手以500余元被抢购。
就是当初那一刻的“犹豫”,让我花了近20多年的时间,花了多几倍的价钱,通过各种渠道才收藏到这套门券。回想往事,只能是一声叹息啊!
雨 人:确实可惜啊!门券一直被人们看成是草根收藏,好像跟投资、增值都靠不上边,门券的收藏潜力真就这么低吗?
王述育:说门券收藏是草根收藏确实贴切接地气。我想大凡收集门券的券友大多是为爱好所为,压根就没和投资、增值靠。券友因为共同的爱好相互间谈藏、论券、说券都是以玩门券为核心,券友间的火花和真情无处不在。
当然,门券本身就有票价,也就有价值。诸如新中国成立前、建国初、文革间发行的门券。像券界评选的“我最喜爱的新中国旅游门券60佳、磁卡式门券24佳”中大部分门券都是如此。比如券界熟知追捧的宜兴张公洞、善卷洞套券,桂林芦笛岩、七星岩、武鸣伊岭岩套券、柳州都乐岩套券、贵阳的南郊公园早期券、语录券、重庆大足石刻早期绘画版套券、广东肇庆星湖早期套券、安徽黄山磁卡券、南京蝴蝶博物馆的蝴蝶标本特种门券等等不胜枚举,现如今都是百金、千金难求。成套的就更厉害啦!这能说收藏门券潜力不大吗?券界有心人不用偷着乐,只要拥有就是升值潜力券,就是自己的小金库。
雨 人:那如何搞好门券收藏呢?
王述育:我的体会是:一、集券需要学习。门券是大千世界的百科全书,涉及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各类知识,也集摄影、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身,通过收藏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通过藏研门券可以享受到文化的熏陶,收藏的喜悦。网络和券刊是我们了解券界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因为它的信息海量,能得到收藏中的各种资料信息、热点,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如“门券收藏研究网”、“朝花网”、《门券博览》等,都使我在藏研中受益良多。
二、集券需要追求。门券不像其他的收藏品,如粮票、邮票都有一个发行时间和量的限制,只要有银子都可以搞定。而收集门券,由于全国景点众多,发行无序,种类又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纸质、磁卡、邮资、光盘、塑料、相片)让人目不暇接、集不胜集,同时又不断刺激收藏者的兴趣和欲望。可以说门券能满足收藏者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猎奇和追求,收藏门券可以说是天外有天,永无止境,所以我们搞门券收藏应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做到有进有退、有张有弛,像雨人访谈中的各位券友老师都展现了各自丰硕的藏研成果,藏研功夫了得。
三、集券需要交友。因券友间兴趣爱好相同,有着共同的语言,集券离不开券友的帮助,“集四面八方券,交东西南北友”就是真实写照。以券会友、联系交流,是集券的必由之路,通过券友、券商的交流互动、相互熏陶,收藏才会互惠互利、互补互丰。我觉得尤其需要向老券友和新锐券友纳谏,倾听他们传道授业、经验体会,学习观摩他们的券品及券集,这样自己的藏研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和升华。
雨 人:捡漏在收藏界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您有捡到过漏网的大鱼吗?
王述育:我想大凡搞收藏的,都有过遗憾和捡漏的双重经历,区别只是在大小多少而已。捡漏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于不仅仅意味着美妙降临的券品,其乐趣还在于一个人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识、眼光和直觉构成的判断力,以较小的代价来获取自己心仪的对象。有很大的满足感,自豪感!门券也可捡漏,现今门券买卖渠道日渐丰富,门券收藏网站、交流会,都会提供大量的门券交流,没准花上几十元、几百元就能捡到珍稀门券品种哦!
但门券“捡漏”需要具备丰富的门券知识才能成功。记得我有一次参加门券展览,展会间隙翻看券商带来供交易的门券,发现有一枚新中国成立前中央博物院和北平故宫博物馆联合展览参观券,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较为珍贵。我曾在一本门券刊物上看到过,当时作为封面主打门券予以重点介绍,所以我对这枚门券的了解可谓如数家珍,入手的打算早已有之。在向卖家一番询价、讨价后,最终我花了200元将其买下。现在这枚门券在一些论坛上的竞拍成交价已达1000多元,品相还与我所买下的那枚门券品相差不小。可以说,没有丰富的券识,就算遇到珍稀门券也会失之交臂。还有就是机会总能留给有准备的和券有缘的人,我有一次网购800多元买到8枚云南石林早期摄影版夜景照片券(其中包括两枚外宾券),应该说也是拣了个大便宜。
雨 人:您上面提到了券识,可券界至今还没有一部正规、权威的门券知识专著,那我们如何提高券识呢?
王述育:的确,这是极为尴尬的一件事情,也是门券收藏发展的软肋。券识,顾名思义就是门券知识,是每一个集券者最起码应该懂得的集券最基本的知识。它是门券收藏文化的理论基石,也是新券友入门的指南。提高券识会让你在集券过程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与各类收藏品所不同的是,门券发行景区众多,门券监管也相对松散,不像粮票、邮票发行都由相关部门统一发放监管。这些都给券友收藏门券带来相当难度。尤其是新券友由于没有券识的积累,往往会产生盲目购买和被骗的情况,如买假券、买以次充好券、陷入拍卖陷阱等等,要想捡漏更是谈何容易。就像上面讲到的我为省20元那一刻的砍价和犹豫丢的文革券,其实也是由于我那时收藏门券时间不长,门券知识欠缺,虽然知道该券比较稀少,却不知道其应有的价值和升值空间。如果知晓200元买也是“捡漏”,尽管当时自己收入较低,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掏钱买下,也不会讨价还价,最终落个后悔莫及。
那么,当下我们该如何来提高券识呢?我想门券收藏新人可以通过浏览门券网站、订购门券刊物来提高自身的收藏素养。但需要注意选择那些券界口碑良好、专业规范的网站和刊物,如前面提到的两网一刊。此外,券界向来重视券友的交流,多参加一些门券研讨会、交流会,尤其是全国旅游门券收藏展览会等,会对门券收藏促进作用更大,因为是举国展示,精英云集。总之,通过各种渠道,逐渐掌握券史、品相判断、市场趋势、门券专题、贴片制作等相关知识,才能对自己热爱向往的收藏领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门券“藏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雨 人:您制作展集经验丰富,请您结合实例,讲解下如何做好一部高质量的展集?
王老师:能组编制作门券展集确实是每个集券人的境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集券的着迷处和魅力就是你做一个梦,你想到一个专题都可以用门券展示出来,如若不信你试试,其他收藏品就很难做到,当然条件是你厚集才能薄发。作好一部高质量的展集的确不容易,我觉得一是要有些文化功底,二是要有贴题亮眼的券品。说到搞展集咱们券界有不少高人,他们各有所长,但都有个选什么题,题目叫嘛,如何创意,谋篇布局等等,各有高招,我在这里就不累述啦!
我觉得做好一部展集,最好选择自己所熟悉、喜好、擅长的题材和券源,同时注重门券的故事性和感染力,即可喜闻乐见又能雅俗共赏,这方面可任己发挥。题目不求大,出新是关键,如前些年全国券展上的几部专题如《券说苏东坡》、《兵马俑的自述》、《中国1976》、《国歌》、《诗词国里李清照》、《缥缈美》、《美丽肇庆》、《美丽的益阳我的家》等等都是我们学习很好的样集和教材。当然如果作为收藏展示类的专题就另当别论了,只要你拥有“牛”票,如早期上海博物馆、陕西南五台、打倒新沙皇展览券之类,你就直接贴券可劲嗮吧!
我自己由于以前工作时大部分年代都做政工工作,所以对历史、革命史等题材情有独钟,有些心得,加之多年来注重这方面相关券品的收集和积累,所以这方面的展集就多些,如十三届参展的《峥嵘岁月》、十四届的《中华文明》、十五届的《进京赶考》等作品就是具体体现。我体会只有这两方面“结好缘”相得益彰,才能做出较好的展集来。
雨 人:一直以来大家对展集中文字使用的多少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您的多部展集在全国展上荣获大奖,请谈谈您展集中的文字使用技巧。
王述育:的确,现实大家对展集中的文字运用看法不一。一部好的门券展集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券品厚积薄发的结晶。门券展集可以是欣赏性、趣味性的,也可以是知识性、学习性的,门券选择、文字表现缺一不可,对展集中的文字问题不能以字数的多少而一概而论、一概而评。我自己不太喜欢券少字多的展集。
我的体会是像历史题材、革命题材不论题材大小,评价作品都应本着史料详实、断代准确、构思新颖、编排得体、券品精彩、标书简练等几个方面进行衡量。门券有通俗耐看的一面,又有丰富内涵的一面,如果不要文字,只看券面,有的作品连年代、事件、人物都搞不清,则会成为笑谈。我就看到过有的展集中历史人物、朝代放的不对,也得了大奖。
有人倡导“让门券自己说话”——少用文字,这也得一分为二的看,应该说在山水分光、花卉风情、异形异质、趣味小品等展集上少用文字我看是可取的,可能更会提高展集的观赏效果,提升展集的分量,达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效果。
总之,展集文字的表述现象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评委在评审过程中,也应客观公正。我们在展集制作时也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应着力避免文字说明偏重过长;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券品的简单排列和堆积,应努力使展集中的文字说好话,门券看靓眼,使作品能真正体现作者自己收藏、研究和编排的成果。
雨 人:最后,请谈谈您多次举办门券展,是想带给市民什么样的感受?
王述育:收藏门券多年,我发现市民对门券收藏的认识还是非常粗浅的,有的还不知道门券能收藏,只是感觉门券收藏挺新鲜。我觉得门券收藏要推广和发展,必须要走出去、展出去、宣传出去,要让门券藏品跟百姓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扩大门券收藏的魅力和影响力。以往收藏者孤芳自赏的个人行为,不利于门券收藏队伍的发展壮大。只有把自己的门券收藏与百姓见面,才是收藏的真谛,而举办门券展是最适合的载体。
通过展览,我要让市民认识到门券的收藏价值:
一、门券有文物价值,如清代、民国、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门券,都有较大的保存价值。
二、门券有史料价值,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门券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而发展,从初期的几分钱、几角钱,到现在的几十上百元,无不带着强烈的时代印迹。
三、门券有艺术价值,门券的画面形态多样,有摄影、国画、油画、素描、木刻、书法、烙画等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四、门券有知识价值,小小门券,大千世界,古今中外,无所不有,犹如一部百科小全书。
五、门券有保值升值价值,如前述部分。
只有当百姓认识和感悟到这些价值,才会带动门券的收藏、普及和推广。所以我一直致力于与更多人分享收藏成果,多年来热心参与各地门券展览的同时,作为共和国同龄人我在建国60周年期间,在天津百姓专题收藏展中举办门券展,即是为百姓在国庆期间增添文化氛围,也是对自己集券多年的一次检阅。
雨 人:栏目临近尾声,再次感谢您能接受我的专访。我也借此机会向大家三年来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述育:您太客气了,这是我的荣幸。您说的最后一期和临近尾声,使我心中“五味”频生,但更多的是不舍!告别之际我衷心祝福“雨人访谈”:你已播下希望的种子,你已成为券界的美谈,前行永远是券界的主话题 !陈捷兄弟,衷心感谢你!让我们拥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