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像雍正朝清官遍地,极为少见。

雍正朝反腐,光靠个人觉悟显然是不够的,还得靠手段。

雍正的反腐手段,层出不穷,令人大开眼界。其中,有一招叫“即时候补”。
“候补”,在古代挺常见。符合做官资格的人太多,但官位有限,后来的人便只能哪儿凉快先在哪儿呆着,这就是“候补”。“候”个三五年的,挺常见;“候”个十年八年的,也不少。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能“扶正”。
针对粥少僧多难题,雍正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将其与反腐倡廉联系在一起。每次派大臣下去查账,后面必定跟着一大群候补官员。只要查出一个贪官,就地免职,再根据罪状审判。而且,立刻从随行的候补官员中,选出一个和贪官同等级的候补,补上贪官免职后的空缺。
历来,贪官反查账的手段,多是上下通联,官官相护,使得腐败难以杜绝。但对前来查账的都是对贪官官位虎视眈眈的人,巴不得查出贪官问题,即刻免职,好立马上位。这样的人,岂会因接受贿赂而放弃了做官的机会?毕竟,贿赂再多,也不如自己亲自上马当官,来得过瘾!这一招,够狠,也够妙吧。
二来,这也能减少贪官卸任后留下的巨额亏空。多数贪官,一旦即将卸任,总会竭尽全力大捞一笔,留下的大坑就留给后来的继任者来填补。继任者,填补亏空自然得大费力气,而后自己再接着贪,又继续留下大坑给后来者。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贪污不绝。之前,查账的人并非继任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贪官用点小钱,贿赂一下查账的人,自然就可以蒙混过关。至于后来的继任者,只能自认倒霉了。可如今,继任的就是查账的,若是账不明,受害的就是自己。因此,查账的比谁都更严格!这招虽然有点损,但考虑自己不给将来的继任留下麻烦,不损是不行的。
其实,雍正这一招,还另有个妙用,就是可以用来监督查账的大臣。官官相护,这是以往贪污难以禁绝的原因之一。如今,对于那批候补官员来说,事关自己的前途,有没有官做,就看这一回了。能把贪官揪出来,自己自然就不用再“候”。否则,“候”到何年何月,真是难说!于是,哪怕大臣职位再高,可若是有胆量挡人官路,只怕也会犯了众怒。
雍正的这招“即时候补”,让贪官无处可逃,无路可通,堪称是反腐一大奇招。

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雍正是个工作狂,是所有皇帝中最勤奋的皇帝。
首先,雍正帝勤于政事,积极制定切实有效的治理和预防腐败的大政方针,不断推进反腐倡廉事业,极大地消除了康熙一朝的诸多弊政,为乾隆一朝在经济上、社会发展上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其次,他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能者上庸者下。雍正手下,一个平庸无为的人都难以混下去,何况是贪官呢?!
第三,他知人善任,发挥人的才干,避免了不谋其政而谋拉关系、行贿受贿走歪道。
第四,他积极推进高薪养廉。高薪养廉既是耗羡归公的配套措施,也是反腐倡廉的配套措施。
第五,成立类似现今“廉政公署、审计署”的反腐机构。
第六,打击贪污犯的手段可谓彻底、坚决,换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决不搞“假问责、(躲避风头的)异地为官”。
雍正这一系列政策和对策,确实沉重地打击了贪官污吏,帝国的吏治也为之一清,雍正反腐倡廉仅仅五年,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气改变了。不过,在雍正之后的乾隆朝中却出了中国史上第一大贪官—和珅。“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还好肥水终归没有流入外人田。

“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话有点夸张,但也并非不是事实。并有学者言道:“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
【编辑:林强】

编辑: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