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门票上的两座桥
北京 王凤桐
颐和园的门票众多,其中有这样一张,票图上近处是一座漂亮的亭桥,远处是玉泉山和挺立的玉峰塔,远山苍茫,亭桥掩映着绿树,如诗如画。观赏美图的时候不禁要问,这图上的桥是什么桥,为何而建。无独有偶,颐和园的一张游览船票的图案与这张门票近似,不同的是桥前的昆明湖上多了一条龙船,告诉人们这是船票。可是仔细观察,两张门票上的亭桥有区别,门票上是五孔桥,而船票上是三孔桥,看来不是一座桥。

为了弄清两座桥的来龙去脉,我来到了颐和园,寻找牵动我心的桥。按照图上的方位,我来到了颐和园的西堤,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苏堤修建的。从东南往西北,一条林荫浓密的小路把昆明湖分隔成两片水域。湖上架设着六座形式各异的桥,称为西堤六桥,依次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与界湖桥。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昆明湖的项链,而堤上婀娜多姿的六座亭桥又似项链上璀璨的宝石。
踏上西堤沿羊肠小道北行,第一座亭桥结合的桥就是柳桥,五孔石桥上立着八柱、四角重檐的一座隽秀的亭子。因桥附近绿柳成荫,便借用唐代诗人杜甫诗句 “柳桥晴有絮”中的“柳桥”二字为名。啊!这不正是门票上的桥吗,原来它是西堤上的柳桥。柳桥,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柳,让人想起绿色、生机和活力。而“杨柳枝”、“杨柳依依”、“月上柳梢头”,又让人联想起了玉人可怜的姿态。柳桥虽得名于柳色,但究其创意还有几分杭州西湖“柳浪闻莺”的内涵。乾隆皇帝以“柳”字点睛在桥亭上,赋予了柳桥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柳桥与环境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观赏完柳桥,继续前行,经过练桥、镜桥、玉带桥,又来到一座三孔石桥前。桥上的亭子呈长方形,八根亭柱分设东西两侧,柱上是重檐庑殿顶,桥下中间是较大的方孔,两侧是较小的圆孔,桥旁的木牌上写着这座桥叫豳风桥。经过仔细比对发现,这座桥正是颐和园游览船票上的桥,喜悦之情溢于眉梢。说来又惭愧,我不认识“豳”这个字,看见身旁有个公园保安,于是请教,保安告诉我叫“幽风桥”。桥的西侧就是耕织图景区,在里面遇到一位讲解员,我又问桥名。这位年轻的女子告诉我是豳风桥,“豳”发“彬”的音,并给我讲述了来龙去脉。在我国封建社会,农为国家根本。乾隆修建清漪园时,为体现重视农桑,在桥西拓有耕织图,遂将此桥命名为“桑苧桥”。慈禧整修颐和园时,将此桥改为“豳风桥”。“豳风”二字出自《诗经》中的《豳风▪七月》,描绘的是西周时期豳地(今陕西省彬县一带)百姓农耕蚕桑的劳动场景。以“桑苎”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原来如此!谢过女子继续向前,通过界湖桥就出了西堤,我的考察任务也就完成了。


至于票图上颐和园西堤亭桥西侧的山,大家都知道是北京玉泉山。玉泉山是皇家园林之一的静明园所在地,清朝以后一直是历届政府管辖的别墅禁地,现在作为国家领导人修养办公的地方,绝大多数老百姓没有进去过。整个玉泉山我们只能在颐和园昆明湖上向西看到几座相连的小山,远眺山上的玉峰塔。玉峰塔也叫“大塔”或“定光塔”,塔下是玉泉山主峰上的香积寺。玉峰塔是一座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全身浅杏黄色,上下共7层。玉峰塔挺拔的身姿映照在颐和园昆明湖水面上,就成了静明园十六景之一的“玉峰塔影”。
再来欣赏欣赏这两张门票,更让我爱不释手了,颐和园门票虽小,故事多。票面上的颐和园大匾是谁题写的,昆明湖中的龙船有什么故事,再慢慢考察吧。(摘自2015年第一期 总第33期《门券博览》)
感谢谢家树主编传送稿件
【编辑:王建】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