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枚宁都起义纪念馆参观纪念券(见图1),参观纪念券中央的彩色照片是宁都起义旧址,现为宁都起义纪念馆。参观纪念券的背面是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部分宁都起义同志合影后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我们是战无不胜的。(见图2)


宁都起义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梅江路27号。该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列的是宁都起义史料,以纪念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一支为中国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光荣部队——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
国民党第26路军(以下简称26路军)的前身是冯玉祥将军的西北军,1929年,西北军在中原大战中战败,余部被蒋介石收编为26路军。1931年春调至江西,7月进占宁都县城。由于26路军非蒋嫡系部队,倍受歧视,往往与红军作战在前,粮晌补给在后,在战场上遭红军打击,屡打败仗。加上初到江西,水土不服,疟疾流行,有不少士兵病亡,军心浮动。
“九一八” 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了我国东3省。正在江西参加“围剿” 红军的国民党第26路军官兵绝大多数是北方人,他们强烈要求停止与红军作战,回北方抗击日寇。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派重兵在广昌阻拦26路军北上。此举引起26路军官兵的强烈不满,仇蒋反日情绪日趋高涨。
促成26路军起义最重要的一条,是共产党做了大量正确的争取工作。早在大革命时期,刘伯坚、邓小平、刘志丹等共产党员曾在这支部队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对26路军的影响是深远的。大革命失败后,公开的共产党员离开了26路军后,仍有我党地下党员在其中秘密活动。26路军调江西后。我党加强对26路军的宣传工作,根据26路军的历史和现状情况,指示26路军中的共产党员成立秘密的特别支部,刘振亚任支部书记,袁血卒(当时名袁汉澄)任组织委员,王铭五任宣传委员,特别支部成立之后,积极发展党的组织,扩大革命影响,发展了20多名共产党员,其中有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赵博生入党后,又通过他们,影响和争取了董振堂、黄中岳等掌握主力兵权的军官,使争取26路军起义有了可靠的基础。
1931年12月,26路军中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人名单落入蒋介石手中,12月7日,蒋介石立即给26路军发去“十万火急” 的电报,严令缉捕26路军中的刘振亚、袁血卒、王铭五3名共产党员。这封电报被赵博生截获,特别支部根据这种新情况,决定发动起义,派袁血卒赶赴瑞金,见到了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刘伯坚、叶剑英等红军领导人,得到了关于起义的宝贵指示后,随即快速赶回宁都。
在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的指导和在该路军秘密开展工作的中共特别支部组织发动下,1931年12月14日,宁都起义爆发。起义部队主力控制了电台、指挥机关等要害部门。赵博生以参谋长名义宴请全军团以上主官,趁机逮捕了反动军官,并解除了不同意起义的25师师部的武装,封闭了国民党的宁都县政府……起义进展顺利。除驻在宁都城北石上一个团因路远未参加外,26军1万7千多官兵携带武器二万多件参加了起义。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和部署,起义部队于12月17日入驻石城的横江、秋溪、龙岗一带,开始为期两个多月的整编。经过两个多月的整编,起义部队被正式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任命季振同为红一方面军团总指挥,萧劲光为军团政治委员,刘伯坚为军团政治部主任,董振堂为军团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为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为十五军军长。从此,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在革命风暴中诞生。
国民党装备齐全的第26路军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使位于中央苏区的中央红军一夜之间由4万余人猛增到6万余人,壮大红军力量,沉重打击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热情和了苏区军民革命胜利的信心。
红五军团诞生后,参加了第4、5次反“围剿”、 参加了 长征、西征,打了许多恶仗、硬仗,成为中央红军的一支劲旅。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部分宁都起义同志合影后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我们是战无不胜的。”红五军团以她的英雄业绩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编辑:王建】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