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文明尚且如此,《雨人访谈》这株民间的集券文化新葩,自然有花落之时。然而业内受众都不想说再见,只想说感谢,因为雨人在微笑道别之后,又将网上访谈编辑成书,为难舍难分的读者留住这方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我站在感谢的人群里,三年多来一直仰视“券研网”上的《雨人访谈》。这个栏目展播54期,造访47位各路达人,可谓妙语连篇,硕果累累,有着可供几代集券人倾听评述的故事。或许,门券收藏的真正魅力由此而来:这里是大众讲坛,没有先后之分,没有辈份之别,不论你是学究、大腕,还是才俊、新秀,有话尽管说,言谈很自由,人人平等,各有千秋。
如今,《雨人访谈》走出网络平台,以文本形式和大家见面。这陆续出版的三本访谈文集,其实是网上访谈的“再版”,原滋原味,风格未变。这三本访谈文集,是瞭望券界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你可以走近那些颇具代表性的人物,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你还可以认知门券收藏的价值取向,作出客观的评论和判断。
本书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把用字万千才能说明的问题,压缩在百来字中,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纲挈领,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藏知识和精神升华。本书还保留了网上访谈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编辑技巧,组织本土的或是相关的知名券友进行侧面铺垫,拱云托月,最大化地丰富被访人物的素质和历阅,从而加大了访谈栏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值得券界理论层面的研究者和编辑们细细咀嚼,思考借鉴。
访谈离不开雨人,访谈成功离不开主持人的睿智和才气。本书作者在策划设计访谈的内容上,力求在“高、新、奇、趣”上下功夫。他把券界鲜为人知和急待解决的问题,把能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的事物,把大家想知道、愿意听的故事,通过布局谋篇,让被访人物娓娓道来。于是,这本书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便洋溢在字里行间,让人爱不释手、喜闻乐见。
我很欣赏访谈主持人的零度风格和中性色彩,雨人从“券研网”一路走来,心中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勇气。不附炎趋势,不随波逐流,也不被某些不和谐的杂音所迷惑。整整三年,雨人镇守在网络平台,出没于收藏家族之视野,心愫不乱方寸,视线不移和谐。于是,才有访谈交流层面的传统和现代相融,时尚与情调交结,“大家”共新星出彩。
我还赞美栏目编辑者的过人魄力,敢于把访谈栏目推向大雅之堂。在圈内时有鼓噪 “纯收藏”的氛围里,“谈券论票”似乎日渐演变为券界活动的重中之重。作为门券收藏研究网上的这个知名栏目,是坚持还是放弃文化精神向度,这是横在设计与运作中的一道难题和高坎。雨人挑战自我,操劳心智,不但巧妙的植入文化,同时又实现了雅俗共赏。他让很难表现的文化深度和思想高度,自然流淌并渗透到受众的心田,成功地演译了券研网上这起堪称典型的人文范例。
时光的确无情。如果说这一切“都要成为过去”,那么,《雨人访谈》文集依然是一袭华衣,券界的跌宕起伏正在成为丝丝缕缕的往事,被雨人编织在纹理里,染成深浅有致的色彩:一张门票、一个故事、一位达人、一段记忆……
刘向东
2015年4月15日

编辑: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