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1年6月9日,对于中国铁路史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从这天开始,中国开创了铁路发展史。

19世纪60年代,在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同时也创办一些近代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我国最早的铁路就是这些“洋务派”的先驱者,推波助澜形势下兴建的。


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兴建取决于唐山的开平煤矿的开采。1877年唐廷枢奉李鸿章之命筹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近代采煤技术的煤矿开平矿务局(现开滦矿务局前身)。


随着采煤技术的提高,产量突飞猛进,采出的煤除矿局自用及就地销售外,主要将煤销往天津。唐山距天津120公里,运煤要从陆地先运到芦台,然后再改为水路,由大沽口入海到天津。这样运输造成运费高,成本加大。为解决这成本高问题,当时开平煤矿的买办唐廷枢上书李鸿章,请求修筑铁路,用火车运输,以降低成本。李鸿章奏请清政府,但遭到保守顽固派的反对,因唐山靠近清东陵,修筑铁路会“震动陵寝”,遭到清政府废除施工计划而失败。后又设计开凿运河,用水路运输,只开凿了30多公里,因地势所限,无法再挖河,止于胥各庄,运河终点俗称“河头”,现改造为惠丰湖,成为唐山丰南区运河唐人街景区。

胥各庄距唐山还有9公里之多,为这段运输,李鸿章责成矿局再次奏请修建运煤铁路,为免于震动,改用骡马牵引。李鸿章并为此在清廷中积极斡旋,最后,清政府在极度不愿意的情况下允许筑路。于是,筑路工程于1881年初动工,同年6月9日开始铺轨,11月工程竣工,这就是我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这条铁路的轨距采用国际标准的轨距,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的铁道。


唐胥铁路东起唐山,西南至胥各庄,长9.7公里。1881年底,唐胥铁路投入使用,起初只能用骡马充当火车头,在钢轨上拖曳煤车,当时被称为“马车铁道”。也成为国际铁路史的笑谈。(见图)后来,由于开平煤矿的全面投产,牵引力小、速度慢的马车铁道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工人根据金达的设计,利用矿场的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轻型蒸汽机车。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把它叫作“龙号”。这台中国人自造的第一台机车,虽然牵引力只有百余吨,构造也比较简单,但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工人的创造力。



唐胥铁路虽仅长9.7公里,但它在中国铁路史上功不可没,它是中国的第一条自建铁路,中国第一台自制的机车,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道。也开创了世界上马拉火车的笑话。
(题外话:在此一提的是我的曾祖父见证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建设与使用,并作为第一代的铁路工人和第一代的铁路搬道岔工人而载人铁路史。现在的铁路分轨、并轨是电脑自动操作,无须人工亲自搬动。而曾祖父那时的劳动强度非常大,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工作期间没有休息的空儿,在分轨、并轨时,要人工亲自操作拽动载物车体,并需岔道工把装载十几吨重的煤炭车体,在岔道上推、拉、连接,不使劲,煤炭车是不会动的,可想而知那时的铁路工人是怎样工作的。为此,曾祖父(1901年)在47岁时劳累过度,吐血而死。但曾祖父作为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人,及第一代铁路搬岔道工人的一员,而载人“中国之最”的事实是值得骄傲的。)
从最初的唐胥铁路9.7公里到如今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突破了1万公里,130多年的铁路史,让中国人骄傲,也让世人刮目相看。铁路的高速发展也标志着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
谢谢赏析!
注:感谢王建池、崔艳红提供门票样图
【编辑:林强】

编辑: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