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天津蓟县烈士陵园内显著位置安葬着一位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抗日名将包森。

(此图左边是包森烈士墓碑)
夏伯阳(亦译为恰巴耶夫),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将领。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东大地上,也出了一位夏伯阳式的八路军将领,他便是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13团团长包森。

1938年6月,包森率40多人到冀东,在河北兴隆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

(照片:包森抗日队伍活动在青纱帐,由唐山档案馆提供)
1939年以后,日军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包森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老百姓家里。

(包森作抗日动员报告。由唐山档案馆提供)
派到遵化执行特殊任务的宪兵队长赤本,民间传言是日本裕仁天皇的表弟,他以为八路军已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便寻思能劝降包森,为此他找来了刚俘获的八路军战士王振西。王振西心想:要我带着你们去抓包森是妄想,不过若凑巧遇到八路军,或许能把赤本逮住。于是,王振西谎称自己是包森的警卫员,带着赤本来到遵化东北的孟子院村附近。临进村前,王振西对赤本说:“你带这么多部队,包森看见还不跑?再说,你也不能穿这身衣服。”赤本觉得有理,便和翻译互换了礼帽、大褂,并将部队留在了村外。
其实,整个戏剧的导演者正是包森。接到密报后,包森在村口化装埋伏了六七个侦察员,假装帮老百姓打土坯。当押解王振西的赤本和翻译走到跟前的时候,王振西突然指着后面的两个人说:“这是日本司令,这是翻译。”于是,这位所谓的日本天皇的表弟还未回过神来,便成了八路军的俘虏。在日军得知赤本被捉消息后,组织日军营救,八路军在敌人追兵紧追不舍的情况下,被战士处死。
赤本被捉的消息传开后,震动了日本朝野。
1942年春节,包森在马庄子召开庆祝摧垮伪军的胜利大会。敌人得到这个消息后,从唐山派出重兵前来围剿。1942年2月17日,包森率部在遵化野瓠(hu)山同敌人相遇。在战斗中,当他上北山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被敌人狙击手冷枪射中胸部。包森自知伤重,为稳定军心,他镇定地说:“我负伤了,队伍由一营长指挥”,当警卫员背着他行至战场东侧小山时,这位威震敌胆的抗日民族英雄,已经停止呼吸,时年32岁。

在包森牺牲地建的纪念碑
包森虽死,但日伪军仍然惧怕他,日军听说包森的军队到了,便会摸着脑袋:“死了死了的”;伪军们口角,常以“出门打仗碰上老包”为咒语。就连冈村宁次也哀叹:“到冀东如入苦海。”包森牺牲的消息传出后,日军一反常态,在所有报纸的宣传报导上,都去掉了污蔑攻击之词,作了“包森司令长官战死”的郑重报导。
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3月17日头版为包森撰写社论。其中说:“他的赫赫战功与英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中”,“英名永在”。叶剑英元帅当时称他为“中国的夏伯阳”。解放后拍摄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主人公李向阳,就是以包森将军为模特塑造的抗日英雄。
“千里击强虏,剑吼长城东。壮岁国难死,悲歌燕赵风。”是对包森将军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包森的遗骨迁往蓟县盘山烈士陵园安葬,并在华北烈士陵园、冀东烈士陵园、遵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玉田县烈士陵园、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里都修有包森的陵墓或修有包森的塑像,悬挂包森遗像。




人们没有忘记包森的英勇抗敌事迹,他的事迹写成了小说、画成了连环画、拍成了电影、电视剧等,用不同形式来歌颂英雄、缅怀英雄。
包森,冀东永远铭记的抗日传奇。
抗日民族英雄包森永垂不朽!
【文字编辑:林强】

编辑: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