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贵刊能辟一个小栏目,门券故事。我们经常讲景点的故事,应该也讲讲门券的故事。门券故事当然是比较特殊的,就像门券爱好者追求的那样,不是大路货,而是生冷券,通俗说法就是故事别样。先抛砖引玉。
2010年冬,我在上海公干一月余,坐遍了11条地铁线,走遍了大街小巷。还有哪里没有去呢?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不仅是岛屿的诱惑,还有门券的领军人物姚金文老师在那里协助庄主建起了文化博物馆——江南三民文化村。

说走就走,某天约了同事,早上6点出发,坐穿地铁5号线,又乘地铁1号线19站,再转乘申崇三号公交,最后在岛上乘崇明县的公交,于正午时分抵达文化村所在地良种场。

姚老师在文化村门口热情地迎接我们,带我们全程讲解。他说我是建馆以来第一个来访的文化宣传者和旅游门券爱好者,我感到无比幸运。姚老师从筹建开始就在此,所以馆藏内容如数家珍。他说江南三民文化村村长是一位根雕艺术家,叫范敬贵。早年大学毕业后师从知青出身的根艺大师,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他创业成功后,第一个要报答的就是那位知青大哥,同时还要报答他年幼时关爱他的各个知青启蒙老师。他转战到上海,看中了这片曾经接纳过22万上海知青东海瀛洲,他建起了知青博物馆,又用5年的时间将原县良种场打造成汇集江南非物质文化艺术殿堂---江南三民文化村。
江南三民文化村占地百亩,以江南地区传统的民间、民俗、民族文化为元素,展示着衣、食、住、行、艺、玩、商七大类的非物质文化。大大小小依原场格局,建起近60个展馆,收藏了十余万块几十年到几千年不等的旧砖,一万多片雕花板,五千多匹一百多种花色的土布,一千多扇旧门窗,以及其它文化类藏品。以知识性、趣味性向游人展示江南文化。用姚老师的介绍说,这里告诉大家的是“爷爷用过的东西,父亲知道的东西和孩子不懂的东西”。
参观完各展馆,姚老师把我带到了他的办公室,我一眼就看中了他办公桌玻璃板下的江南三民文化村的门券,那是一张特殊编号的开园门券。姚老师非常爽快地将门券赠送给了我。
后来姚老师对人说,我是第一个到这里的门券爱好者,这个第一会一直记录在这里。5年里,我又无数次去上海,但是都只有三五天,再也没有机会上岛看望姚老师,温故知新文化村。不过自那以后,姚老师不间断地给我寄送他主编的《上海门券收藏》;因为我们同是知青,他还给我寄过多张他们的知青小报。(摘自《门券博览》2015年第2期总第34期)
感谢谢家树主编传送稿件
【编辑、配券:王建】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