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报的纵横

陕西:林延军
显示日期2007-06-13;访问次数:394; 电脑端
修改标题和作者 修改文章

 各地券协组织都将努力提高券友的券识积累作为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活动开展。在这一项造福几代券友的工程中,各地券协主办的门券报纸积极宣传活动、报道消息、探讨理论、普及技巧、架桥换券,功不可没。纵观全国券报现在的格局是“群雄并起,傲视一方”;全国券报现在的状况是“本地红火,外地寥寥,印费几毛,邮费上块,印寄比例失衡”;全国券报为了明天应“券报纵横,惠及券友”。

“群雄并起”。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和提升,券友们的收入也随之涨起;电脑的使用已不是高深的“玩意儿”;券友们也在积极读书;网上资料的随意获得;市场竞争下印刷不再神秘;印刷成本低得极易接受;各地经过多年发展也锤炼出一批极具实力得券协领导成员、券报编辑人员、券文写作人员。这些因素,都为各地办报造就了必须的条件,也成为催生各地券报的动力。

“傲视一方”。在各地的地域文化差异明显的背景下,各地券报积极发挥券报的灵活机动性,充分展示“只有地方的才是全国的”门券文化精髓。各券报编辑将券报办成了一株根植于本地深厚地域文化沃土上的美丽小花,让券友爱不释手。由于地域的唯一性,他的无法替代,从而各地券报也形成了各地的一枝独秀,傲视一方。

“本地红火,外地寥寥”。各地券报大都是各地券协组织的“机关报”,它的根基主要是当地券友,所以券报的本地读者群比例大。而由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因,当地券友深爱着当地的文化,进而是当地的门券。例如《南国红豆》和《这才是真正的奇迹》此类专题的出现,也正反映了这一特点。在这一特点下(本身订阅外地券报就是个人行为),券报的外地订阅者寥寥,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印费几毛,邮费上块,印寄比例失衡”。前些年在书店搞图书批发时,常与出版社的发行人员打交道,听他们讲,一本书的订价是“印费三分之一,发行三分之一,编辑作者三分之一”;而一份报纸的售价低于成本,不足广告费来补,也是公开的秘密。比较一下券报的成本:菲林胶印A3小报300份成本在120元左右;500份在150元左右;1500份在230元左右。即单张成本在0.15元——0.4元之间。邮寄一份A3小报,平邮1.2元,平刷0.7元。信封从邮局买6号0.3元,到文化品市场批发5分左右。很明显券报的邮寄费用至少是印费的3倍。印寄费用比例失衡严重。

“券报纵横,惠及券友”。如果一个券友一年订10份券报,订费至少在150元左右;10位券友每人订10份就是1500元、20人3000元、30人4500元。如果每个券协以30份为一个交换单位,付出的为30份一次交流总成本10元多一些。与10地券协交流各30份,一次成本为100多元,一年按6次交换算成本为600---800元。即一个协会用不到1000元可以交换回来价值4500元的30人每人10种的券报。这只是表面的实惠。还有深层次的好处。其一为:通过协会间券报交流,协会间发展了友谊,联谊得更紧密,更和谐,可以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各地券报以最少的成本,最大限度的得到了覆盖面,最广泛的券友看到了券报,宣传了自己。好处二:现在的集券活动已不是一个人、一个地方的孤立活动,它需要各个方面的纵横联系,也必须联系。在券协逐步引导推进由重券轻券识向两者并重发展的过程中各券协如充分利用券报的交流,必将催化这一过程。

在转向券品券识并重的历史前进步伐下,观券报时下格局、析现在办报状况,为了明天,各地券报发行应纵横。如果成行,将会大力提升门券收藏的文化含量,将提升门券收藏活动在人们心中位置,将会出现一份每月40多页的活页杂志……将功在当代,惠及久远!

                             2007年3月5日星期一

编辑:

姓名:胥昌同; 时间:2007-06-23 12:03:29

林友的稿件写出了办报人的苦衷,以《川券寻踪》为例,每期印刷500份,实际销售293份(含外地及本市会员),成本价0。70元/份。我们只是收取的五毛一份,年底亏损千余元。会费肯定不够,靠本人及各位常务理事赞助。办刊难啊,都有这样的苦衷!但由于爱好,我们又愿意这样,没办法。
我赞成你的,由各地协会统一订阅,这样就节约了大家的邮资。但互换的方式现在有一定的难度,成都邮局很难把这样的民刊作为“印刷品”,寄上三五份邮资就是2。40元,不划算的,有些刊物是双月/季刊/不定期刊等,如果是月刊互换,邮资就更贵。我们可以想想更好的方式,推动券刊的发展。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