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门券遇上邮票
杜明明
笔者收藏有一枚实寄封,该封是为祝贺新光邮票会65周年会庆暨原倡导人之一张包子俊先生九十大寿,特在1990年9月21日至23日期间,在杭州西子湖畔,共庆双喜纪念聚会活动而发行。实寄封上有“子俊”印鉴一枚(图1),显得格外亲切,顿时想起进入鲐背之年的张包子俊先生乐呵呵的样子。
我们习惯于逢五逢十纪念,今年适逢新光邮票研究会(简称新光邮票会)成立90周年。回望1925年隆冬,由集邮爱好者张包子俊同杭州基督教青年会集邮组内,集邮爱好者李弗如、郑汝纯、陈念祖,以及亲戚凌能夏等发起策划成立的新光邮票会。他们共同拟定会名、会则以及印刷入会书、会员证、信笺等事务,会址设在杭州市清泰街严衙弄(图2)。新光邮票会是我国早期的三大邮票会(新光、甲戌、中华)之一,其宗旨:“以广集同志共研邮识,引道初进籍倡斯风,俾收攻错之益,不涉营利之途为宗旨。”会中人才辈出,皆为今昔邮界知名人士。
笔者突然发现,实寄封内居然夹带了五张奇怪的门券(图3),只见门券上贴邮票,笔者将其称之为“邮票门券”。这种邮票和门券的联姻,也许是独创,是一次新的尝试,也许是早期“邮资门券”的雏形。现如今“邮资门券”,就是将邮资明信片赋予门券功能,是景区和邮政部门共同开发的产品,在邮资片上加印风景图案、票价、副券、景区示意图和相关的文字资料介绍,作为旅游者参观景区的凭证,与旅游门券作用相同。只不过笔者收藏的这五张“邮票门券”,其载体是门券不是明信片。邮票是人为贴上去的,不是印有邮资图。早期的旅游门券因为不会再使用发行,且贴上邮票盖上日戳,更是难以复制,再求不易。早期门券,票面上图文简洁朴实,乏有公益语,且更少见商业广告。早期的旅游门券,一般都是很简单的小纸片,但画面形态多样,有国画、油画、素描、木刻、书法等。例如,其中一张“岳王庙”门券,是以摄影作品的形式呈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或许是因为敬佩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张包子俊先生格外喜欢这张,签上了自己的姓名。
在笔者的“大脑字典”里,有收集全国县级(包括县级)以上地名日戳卡或信销票的爱好者,也有收集全国各地门券的爱好者,更有“三票”集藏(三票:邮票、粮票、门票)的爱好者。门券与集邮收藏虽说同属,但根据所收集对象、种类的区别,分属各自的类别,有各自的组织,他们通过收集这些日戳卡、信销票、门券,可以对当地的地理风貌、人文情况有大概的了解。但是收集不等于亲自去过原地,如果要深入了解这些景点,门券贴上邮票“跑戳”就是很好的方法。从这五张门券基本上可以推测,集邮爱好者旅行结束后,拿着使用过的门券(一般指撕掉副券),寻找离景点最近的邮局或景区服务点,贴上适宜的邮票,盖上与景点基本相符的地名日戳或风景邮戳、纪念邮戳,可谓跑而可及,寻而可得。现如今,流行制作门券“极限片”,也可以借鉴这种制作方法。
受当时集邮条件、环境的制约,在用邮的使用上会受到一些影响,老一辈集邮家以时代为特征,以自身深厚的集邮素养,以及因此变化的集邮方式方法,当门券遇上邮票时,这种随机应变、因地制宜的集藏理念和智巧实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讯方式:
联系地址: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万丰东路92号丽水市教育技术中心
联系人:杜明明
邮政编码:323000 联系电话:15925763634 办公电话:0578-2295367

编辑: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