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垃圾票”
作者 李新建
导语
在门券收藏界,有“垃圾票”之说,且司空见惯,几乎成了普遍使用的术语,“垃圾票”这个称谓极具轻贱之意。本文就“垃圾票”一词谈谈粗浅看法,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关健词
垃圾票 称谓的合理性 正名 正确的理解和处理
一、“垃圾票”称谓的合理性
百度一下“垃圾”一词,释义有两条;
①废弃无用或肮脏破烂之物。②比喻失去价值的或有不良作用的事物。由此看来,门票在藏券人手中要成为垃圾也应符合这两条释义,才能称为垃圾票。
先看第一条释义;①废弃无用或肮脏破烂之物。前半句“废弃无用”对集票者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集票者收藏的票,虽然都是非集票者废弃无用的,但到了集票者手中就变废为宝了。撕票、脏票、皱票等品相太差的勉强可对号后半句“肮脏破烂之物”,但也未必,对其修复后收藏的大有人在。
再看第二条释义;②比喻失去价值的或有不良作用的事物。前半句“失去价值的”,我们收藏的门票确实已经失去了入门凭证的功能——即使用价值,但收藏价值没有失去,否则我们没必要收藏了。后半句,“有不良作用的”根本谈不上。(假票有不良作用,但那不能算门票。)
综上所述,集券界在门票前冠以“垃圾”二字是不恰当的,实际上是夸张之说。
二、试为“垃圾票”正名
在门券收藏界称“垃圾票”者,约定俗称的理解是;1、存量多,流通广(既使票很靓丽,也要被戴上垃圾帽子)。2、品相差。
但这些真的能界定到“垃圾票”的范畴吗?
1、存量多 流通广
这类门票大都是优质的、著名的、存在长久的、门票发售量大、游人趋之若鹜的景点所流出来的票,如故宫、天安门、张家界、九寨沟……等等。你能说这些票都是垃圾票吗?答案是否定的。窍以为这类票称“大路票”较合适。
2、品相差
我们收藏的门券,除收藏了门票本身的经济价值(交流价值)外,还有门票的文化、历史价值。品相差的门票在经济价值上会受影响,但并不影响其文化和历史价值。有些品相差的票是因年代久远而造成的,你能将其打入垃圾票的冷宫吗?保定的刘铭元老师说得好“还有一些门券,虽然票面不整洁,属‘撕票’,但她代表一个时期,如一些长江景点门票,三峡建成后,搬家换地了,想找过去的门票,就难上加难了,你不觉得这种‘撕票’珍贵吗?”①
窍以为这类票称“差品票”较合适。
以上正名不一定妥当,欢迊大家共同探讨。
三、对“垃圾票”的理解是相对的
藏券人由于集票时间的长短,藏品的数量,收藏的目的,券识水平,收藏重点等等因素,对垃圾票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有些票在集龄长、藏品丰的收藏者眼里是“垃圾”,但在新手眼里就是宝贝,笔者在初涉券坛时便是从购买打包的便宜“垃圾票”开始的,是这些“垃圾票”使我的藏品逐步丰富起来。承德的杨帆老师说得好;“垃圾票,给所有的券藏人奠基了步入华丽殿堂的阶梯。”②
有些券不是你集藏的重点,在你看来是垃圾票,可能在别人那里就是集藏的重点,就是宝贝。
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票是可以向珍贵票转化的。目前很多景点由有票到免票,也有很多景点迁移或消失,这些景点的票尽管以前发行量大、流通广,曾被列入垃圾票的名下,可现在便显得珍贵了。
四、如何正确对待垃圾票
我们收藏的门票,亲友相送和券友相赠占非常大的比例。亲友相送的票大都品相差,撕票、脏票、皱票什么都有,他们能给你留下并送给你,就是将你集票之事放在心上了,这是看得起你,这是他们的一片心意,你能挑肥拣瘦吗?你好意思将其当垃圾看待吗?券友相赠的票并非都是自己需要的票,但这些票代表着券情,代表着友谊,你好意思将其当垃圾看待吗?所以对这些所谓的“垃圾票”,我们只能心存感激。对这些票的不尊重便是对友谊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有些旧券、撕券、破券证明被使用过,从研究的角度看,比未曾使用过的全品票,更具有真实史料的价值。
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这是广大券友的共同感受。
结束语
对多余的票,品差的票,无论有意还是无心,请勿以“垃圾”轻之、贱之,天生我材必有用,沙砾之中有黄金。我们的藏品都是用心收集来的,它凝聚了藏者的心血,体现了提供者的友谊。
陕西券友张景生老师曾在一个跟帖中说得好:“我认为任何门票都有它的可收藏之处,所谓‘货遇爱家自值金’是也,门票家族中不应该有垃圾券之说。”
朝花网的白丁站长曾在网上发过一个贴子,“欢迎收藏大家将所谓的垃圾券送给刚入门的券友!” ③得到了很多券友的支持,我觉得这是对所谓“垃圾票”最正确的态度。
参考资料;
①、券研网2012年2月作者刘铭元的文章《亦云“垃圾票”》
②、券研网2012年2月作者杨帆的文章《富贵勿忘贫贱》
③、朝花网2014年10月22日门券赠送栏目白丁发帖。

编辑: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