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枚门券很有特色,可美称为两枚艺术名片。第一枚为北京音乐厅折叠式入场券,券面设计朴实高雅,很有欣赏价值(见照片一);第二枚为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门票,票面设计一个“票”字就很有艺术魅力(见照片二)。可以想象这两场音乐会,都是上演高雅音乐会——交响乐。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欣赏之余,在故乡参加儿童团时唱抗战歌曲的情景浮现眼前,激动万分,于是写了这篇“踏着抗战歌曲度童年”。


我家住在冀东还乡河东岸,一个小村庄,早在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天突然端掉了驻镇的日本鬼子炮楼,开进了我们村,家乡解放了。穷苦人特别高兴,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从此过上了好日子。我参加了儿童团,每天晚上,集合在村头的麦场上,操练步伐,还有时站岗放哨,然后大部分时间是大唱抗战歌曲,宣传共产党好。
那时唱抗战歌曲,没有歌片,都是一句一句的教唱,歌曲名称和歌词不一定那么准确。但清楚的记得,八路军教我们的第一支歌名叫《牧童》,歌词是这样的:“早放羊,晚放羊,从早放到月东上。主人快乐,牧童伤;羊儿肥又壮,牧童饿断肠,东风儿吹过,西风儿凉,小小的年纪没有爹娘,就是有爹娘,又能怎么样,五年大水,十年旱,二十年冰灾苦家乡”。我们唱的第二支歌是《赞歌》,“中华民族,多么顽强,黄脸黑发磊落大方(过门),几千年来,在冰冷的风沙里,耕种土地,放牧牛羊(过门),卢沟桥上炮声响(过门)千里万里上战场(过门)雄兵骑上战马飞,冒火拿出红缨枪,我们都会争光,决不屈服投降,刀子放在颈上,普遍的英雄,抹呀!”就是在村头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也会唱起《路条》歌:“同志,我问问你,你上哪里去,通行证、路条,你可带着呢?掏出来看看,掏出来看看,才叫你过去”。还唱过《狼牙山五壮士》、《挽歌》、《望见了北斗星》和《延安颂》等歌曲。我最喜欢的是《牧童》、《赞歌》和《路条》这三首歌。
《牧童》这首歌,在我童年的心里种下了痛恨旧社会的种子。《赞歌》是我儿时的心声。《路条》更使我终身难忘。这些抗战歌曲,是我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基础,也是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动力。1958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还被评为河北省和团中央的红旗手,使我真正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那个时候,这些歌曲都是口对口教唱,没有歌片,更谈不上歌谱,很想把这些歌的谱子搞出来,因为自己没有这个音乐水平,始终在梦想着。

2012年,去河南许昌探亲,抓住老伴哥哥有点音乐基础的机会,我把《牧童》歌翻来覆去唱了一、二十遍,哥哥写出了《牧童》的谱子,我高兴极了,圆了我一个梦。但总觉得这首歌曲还应有第二段才算完整,可当时八路军只教了我们这一段。自己试着填第二段的词,始终没如愿。我参加门券协会后,发现券协人才荟萃,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把《牧童》的谱子和第一段歌词写出来,在会员中征求解放后的第二段歌词,最后选定了郭林生的填词,其歌词歌颂了共产党、毛主席和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奔小康(附《牧童》歌片)。《赞歌》,歌颂我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多么鼓舞人心和斗志!儿童团员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还唱着《路条》歌,多么有意义呀!我还要找懂音乐的朋友,把这两首歌的谱子搞出来,让更多的人都能唱这些歌,特别让年轻人永远记住和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我年过八旬了,回想起这多半辈子,唱的一支支抗战歌曲,都是一个个革命故事,都是一封封对敌人的控诉书,都是一首首对英雄赞美的旋律,都是一堂堂生动的政治课。每支歌曲,都来自民众的心声,都朴实无华,朗朗上口,唱歌听歌,都犹如亲临战场与敌人拼杀,都置身在火热的战斗中,总之一句话:抗战歌曲好唱又好听!
【编辑:王建】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