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画廊2014年门票
【画名】《以马忤斯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
【作者】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
【年代】1606年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141 cm × 175 cm
【馆藏处】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画廊Pinacoteca di Brera, Milan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是一个注定无法安其一生的浪荡儿。因与人发生争执而一刀将对方刺死,之后被逐出罗马,在马耳他避难多年。荣光的学派师门无缘于他,但垂名青史的《以马忤斯的晚餐》第二幅作品却也正是在这颠沛时光中降生。卡拉瓦乔短短三十几年的生命最后如呼啸的浪花一般结束在了罗马的海滩上,宿敌伺机相逢,一场难以避免的械斗为个人的历史划上了戏剧性的句号。
卡拉瓦乔将其一生的命运转变凝固在了这两幅《以马忤斯的晚餐》之中。在1601年创作的第一幅《以马忤斯的晚餐》中(现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耶稣身着鲜艳的红袍,向画面外的观者伸出手,仿佛要将观者拉入这间以马忤斯小镇的房屋之中,桌子边缘上的水果摇摇欲坠,果肉已熟透,甚至还长出菌斑,展现了一种非凡的时间感与动势。信徒此时明了眼,认出了眼前这位陌生人即是复活的耶稣,他们的反应十分强烈,一个张开双臂,一个吃惊地将椅子往后推。光线从左上方照射过来,将耶稣的轮廓衬托得触手可及。

卡拉瓦乔《以马忤斯的晚餐》(1601)
而在1606年创作的第二幅《以马忤斯的晚餐》中,桌上的食物则变得十分简陋,不再有水果和肉;耶稣退去了红袍,藏进了深邃的墨绿色之中,脸庞更是消瘦了一半;左侧的光线似乎从更低的地方照射过来;陋室的主人年迈了很多,他从左侧走到了右侧,瘦骨嶙峋的妇人也侧头也进入了画面中;信徒的反应不如之前夸张,他们被一种复杂的激情震动着。整幅画被强烈笼罩在一种憔悴而复杂的自我状态的映射中。这两幅作品展现了卡拉瓦乔所提炼出的有关现实生活的两种刹那。

卡拉瓦乔《以马忤斯的晚餐》(1606)
卡拉瓦乔的作品是其一生不同刹那的切片,这些刹那借着一道来自同一个方向的光向观者展露人生的秘密,并掷出活生生的声响。卡拉瓦乔对宗教题材绘画的改造是具有革命性的,也是更为个人化的,我们仅从《以马忤斯的晚餐》系列中就看到了他眼中最真实的人生图景:激情、变动、失落,以及难以抵挡的稍纵即逝。
【编辑:王建】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