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券展的走向及追求目标之我见
沈剑勇
提要:30年来,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18届全国旅游门券收藏展览。成功的原因: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全国券展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使其完善。
关键词:券展走向 学习交流 三重丰收 理论先行 追求目标
30年来,旅游门券收藏组织已经成功地举办了18届全国旅游门券收藏展览。(以下简称:全国券展)。旅游热和旅游文化的崛起,促进了门券收藏活动的日益成熟,全国各级门券组织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举办全国券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随着门券收藏活动的深入开展,门券收藏文化和门券收藏理论也引发人们的关注,从而丰富和引申了门券收藏的范围。
以上这一切,为方兴未艾的门券收藏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届全国券展,尤其是理论研讨会的加入,逐步为门券收藏理念步入正确的轨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越来越显示出门券收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全国券展为广大券友搭起学习和交流的舞台
门券展览,是用贴片中的门券放进框架展示的一种形式。可以配合诸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主题开展大型门券展览活动,这就要求券友们具有此专题的相关门券,相关知识,并要精心编排,以求做到:主题鲜明、章节有序、素材丰富、文字精练、版面美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门券展集,通过观展,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自首届武汉全国券展以来,经历了历届门券展览,使参展的券友之间,眼界得到开拓,身心得到愉悦,提高了来自全国各地券友淘券、玩券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历届券展多在狭小的馆场内举行,门券的宣传效果有限。对此,许多有识之士,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例如:河北保定的陈明新老师,在《十七届全国旅游门券收藏展览的观感及思考》一文大声疾呼:“建议今后的组织方应考虑将展场设在便于大众参观的地方,那样的宣传效果会更好些”。
2014年9月,第十八届全国券展在衡阳隆重举行,参加展览的60部竞赛类、5部非竞赛类及9部荣誉类门券展集,共展出255框门券。展览共分五个展区,场地之开阔,光线之明亮,规模之宏大,主题之丰富。其利用博物馆特殊资源,吸引了众多观众,当地媒体的宣传报道也很出色,因而成为一次全国券展成功的典范。
二、旅游活动为券友提供了集券、参展和写作的三重丰收
旅游活动是全国券展中一个重要内容,安排一个精彩的旅游活动,能使全国券展锦上添花。以第16届全国券展为例。恰逢重阳节,天高云淡,组织方把全国券展同民间恭祭黄帝陵重大活动相结合,参加第16届全国券展的券友同来自祖国各地和全球华人的代表云集桥山,共同恭祭我们的轩辕黄帝,券友在现场领略了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全球华人恭祭轩辕黄帝典礼”的恢宏场面。如果说,恭祭黄帝陵使我们的门券组织提升了一个档次,那么,参观革命圣地延安,重温革命传统,使我们的参展券友受到了一次革命化的战斗洗礼。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知识和实地的交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感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征文比赛中,笔者的一篇拙文《延安,我心中的太阳》,居然在中共上海市委直属集团公司党委举办的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获奖之余,我深深感受到,这一切应归功于主办方安排的那次延安之行的切身感触,否则,关键时刻怎能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呢?
君不见,通过旅游,许多券友在“门券研究网”(以下简称:券研网)“朝花网”都发表热情洋溢的旅游观感和收获。广州的李玉辉老师在余兴未尽的旅游途中,为了收藏一枚精美漂亮的门券,发出了“不买半价,卖全价”的口号,佳作在网上广为传播,在广大券友中一度传为佳话。正因为对门券执着的追求,在第十八届全国券展,围绕家乡美的主题,李玉辉老师的《葵花》专集,荣获三等奖。
综上所述,历届券展的旅游活动,不仅是集券,集知识,更是成为书写旅游经典感言和创作的源泉。
三、理论研讨会为全国券展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从第九届全国门券展开始,同期举办理论研讨会成为惯例,在第十八届全国券展期间,成功举办了“第十届理论研讨会”。在理论部的指导下,针对券界存在的“重交流、轻理论”的倾向,发挥理论导向作用,拨乱反正,指明航向。综合券界的旅游文化、门券文化及旅游与门券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举步艰难的券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理论部的产生,给门券赋予了新的生命和灵气,理论部的成立,是中国券界在思想文化上成熟的标志。
四、全国券展追求目标之我见
首届券展以来,门券收藏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回顾30年来,门券收藏有欢乐、有眼泪、有徘徊、更有呼唤。每次券展的消息传来,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为了共同筑起门券发展的明天,全国各地的券友自掏腰包,积极参与。为了办好全国券展,组织方承受了自筹资金的巨大压力,克服种种困难,把全国各地的券友组织起来,奉献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历届券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生存与发展”的大前提下一路前行,但仍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使其更加完善。
为此,笔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与大家讨论:
1、 把全国券展的落脚点同“四美俱”相结合。
“四美俱”在古时早已有之。古人在《答庐谌诗》指出:“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说的是:音乐、饮食、文章、言语之美。古人认为:没有良辰、美景,何来赏心、乐事。因此,如果没有门券交流、展览,何来旅游、拍卖和研讨。一个成功的全国券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指气候宜人。地利:环境秀丽。人和:团结和谐、充满奉献精神的举办方。主办方必须以先进门券文化的根本方向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同本地的资源相结合,只有经过主办方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才能取得全国券展的成功。
2、继续深化全国券展的改革和创新。
要继续高举门券文化的旗帜,更加重视门券理论的研讨,不断提升门券展集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本着“交流、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要继续以“券研网”、“朝花网”、《门券博览》为纵,以各省市旅游文化收藏组织创立的门券刊物为横,积极探讨门券展集的创新之路,全国券展的发展之路,积极宣传门券大展的动态和信息,为大展营造团结祥和的氛围。
3、要加大宣传旅游文化、门券文化和收藏文化。要充分认识到旅游、门券和收藏的相互关系。各省市的旅游门券宣传刊物,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向当地政府的电视台、报刊和杂志社等媒体延伸。通过当地媒体的宣传,最大化地扩大门券组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要积极主动利用门券资源的宣传效果,与当地政府挂钩。尤其是和旅游局或文化局取的联系,我们历届收藏展览所高度体现的旅游文化,只要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门券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相信这样的日子不会太远。
5、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如何让少数民族逐步登上全国券展的舞台,如何吸引少数民族进入门券收藏领域,应该成为我们考虑的课题。这样,门券之花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才能成为可能。
思路决定出路,办法多于变化。我们的事业是神圣的,神圣的事业是光荣的。光荣的事业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尽管门券文化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艰难险阻,我们要像发扬革命传统一样,坚持将中国的旅游文化、门券文化和收藏文化进行到底,并且努力做大做强,因为,我们有一大群热爱门券文化的收藏爱好者和收藏家,有一大批精通门券基础知识的杰出人士,更有一批精通门券理论的精英和领军人物。只要我们大家奋发有为,就一定会迎来全国门券收藏高潮的新时代。
以上是个人的一孔之见,有待方家赐教。

编辑: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