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安特林登博物馆2015年门票
【画名】《忧郁》La Mélancolie
【作者】老卢卡斯·克拉纳赫Cranach l’Ancien
【年代】1532年
【材质】木板油画Huile sur bois
【尺寸】76,5 x 56 cm
【馆藏处】法国安特林登博物馆Musée d’Unterlinden, Colmar
先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源于前一阵微信群(外国门票交流群,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加一下)里在讨论这张门票,由于手机上打字比较慢,加上总觉得一时说不清楚,当时看看一直没有吭声。在此多啰嗦几句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博物馆的名称
“Musée Unter linden” 目前一般翻译成“菩提树下博物馆”。
百度一下你会得到如下资料:菩提树下博物馆,位于前道明会修道院内。修道院建于1232年,位于菩提树下的圣约翰礼拜堂侧。
馆内展出中世纪末及文艺复兴时期以莱茵河一带为题的重要雕塑及画作,而其中一幅由格鲁奈瓦德(Grunewald)于1515年绘画的伊森海恩祭坛画(Couvent des Antonins d'Issenheim)是镇馆之宝。博物馆中埃森海姆圣坛装饰画的作者是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他是与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同时代的画家。其中“基督受难图”是彻底的写实主义作品,画上的基督手指痛苦地弯曲着,皮肤青紫,身上扎满了刺,这是完全人性化的基督。一些专家认为其中的圣塞巴斯蒂安是格吕内瓦尔德的自画像。格吕内瓦尔德的生平至今仍是一个谜。埃森海姆的安东尼教堂圣坛装饰画也是他的作品,大约创作于1490—1516年。
然而这个博物馆的名称我始终有所怀疑。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成为佛家理论“四大皆空”的经典名句。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菩提树,是一种桑科榕属植物。原产于印度、中国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岛。现分布于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及印度。就这点来看,和“法国”、“修道院”这两个词实在难以联系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德国柏林有条欧洲著名的林荫大道“菩提树下大街”,有人考证过德文名称 Unter den Linden,意为“椴树下”,但其中的 Linden 却被译成“菩提树”,很可能是由日语转译的,因为椴树在日语中也被称作菩提树。但目前中文中早已经习非成是,很难再改成“椴树下大街”了。而椴树洽洽是欧洲常见的树种之一。
由此可见,这儿的“菩提树下博物馆”极可能“椴树下博物馆”之误。考虑到翻译常常采用意译和音译两种方法,也许这个位于法国科尔马的博物馆采用音译为“安特林登博物馆”更妥当一些。
二、画的作者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l'Ancien. 1472-1553.),德国画家和雕刻家。他是德国文艺复兴的领袖艺术家之一。画肖像画及宗教与神话题材画。与丢勒并列为16世纪早期德国最重要的造型艺术家,他们同为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祈祷书的主要作者。他受到丢勒的影响,但并不试图融合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而是保持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传统,从早期多瑙河画派的中坚人物嬗变为德意志低地传统的代表。尤其是他的充满世俗和讽喻意味的裸体像,在当时的德国是全新的。
老克拉纳赫以一贯运用的怪诞意味,表现了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精神。画中人物造型变形稚拙,令人玩味。而更引人瞩目之处是:不仅人物都是以对偶的方式出现,连动物也是以雌雄对偶的方式出现。成双成对的裸体男女、嬉戏的雌雄动物,与花草河流及巨大的围墙构成了一个"乐园"式的天地。载歌载舞的男女们,虽然无拘无束、自由地袒露着自然的天性,但并无狂欢般的放荡,显示出有节制的反禁欲精神及对人类自由天性回归的向往。
老克拉纳赫的绘画影响主要在德国南部和东南地区,即宗教改革地区。他对于新教的同情也是公开的,曾为路德1522年版圣经绘制了插图。他根据新教教义调整了画面构图,例如将圣子始终安排在画面中央。他同时为天主教会众多杰作,尤其是为路德的头号敌人枢机主教阿尔布莱希特。
同时代人便折服于他惊人的产量和创造力。参考意大利的同业,他建立了一个高效的工作室,得到很多长期委托,创作某些肖像时仅根据底本调整胡子的长度。家族传人和众多的学生使克拉纳赫的名声持续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
三、画的全貌
法国安特林登博物馆2004年门票
法国大皇宫2005年主题为“忧郁”的展览 门票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