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35)淮军公所凄与美
在古城保定,有一处保存基本完好的徽式建筑群,号称“砖木的史书”,它就是淮军公所。
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1891年)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为前院、戏楼、公祭区等七个区域,是当年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李鸿章死后改为李鸿章祠堂。
淮军公所内部墙上及两庑壁间,都嵌有刻石,记载着淮军的“功绩”,是研究淮军历史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1994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专家介绍,目前,全国关于淮军的遗迹很少,像保定这样集淮军公所、淮军昭忠祠、李鸿章祠堂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群,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更是绝无仅有。
除了历史承载,淮军公所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建筑风格和精美的砖雕木碓技艺。
从迎宾院往北走,穿过一条小巷就到了主祭场(戏楼),戏楼正门为清水墙门,高宽尺寸较小,贴墙起背,鱼龙吻,筒瓦屋面,檐下带花篮、重柱。罩面防砖刻松鼠、葡萄,垂头上刻有花篮,一块玉上刻福、禄、寿三星,兜肚刻狮子,间柱上刻吉祥图案。沿门枋镶贴一组透剔而立体感很强,长约20余米的砖雕山、水、人物画卷。整组砖雕构思浪漫而潇洒,工艺娴熟而自然。或花鸟、或人物、或走兽,那一丝不苟的刀法,切割有痕,斩削无迹,细若传神,使人看后会赞叹不已,即便不懂,也让人感受到很高的工艺价值。
整个戏楼面积大约1000多平方米,能容纳500人进行集会、演戏和祭祀活动。据知情老人讲,戏台上的屏风、隔扇、护栏等等物件用料考究,雕工非常精细。祭场内四周是二层看台,原来用隔扇隔成包厢,供不同身份的人看戏时应用。戏楼内,木质结构的顶柱、檐枋甚至马鞍形的橡架上,都被那巧手雕琢的花团似锦,刀刀到位。其内有花鸟、有器物、有走兽,其构图随构造而参差,依部位而取势。每组纹件随题材不一,图案各异,但又不失和谐,各个神态栩栩如生,别无重样。柁檩正迎面雕刻图案中镶嵌有五彩螺釉,并配有泥金,看上去极具档次。白色的顶柱石,四周雕有精美的连方花序。顶柱石石顶基面都雕有花草图案,这在一般古建场所是罕见的。保定解放后,著名电影演员田华来保时曾在这戏楼内进行慰问演出。
淮军公所东西两廊各有一月洞门通往两侧。整个月洞门是使用砖雕作花边形成的正圆型,门额上枋配以松木精雕而成的垂花,两个玲珑剔透、神态可掬的木雕狮子,精美的木雕绣球及两个花篮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看完这里曾感慨地说:“我走了大半个中国,看到工艺水平如此精美的木雕,还是第一次。”
这座宏伟的建筑作为祠堂只运行了十年,李鸿章死后的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该祠废弃。1924年私立志存中学在此建立,祠堂的东部被县立第一小学占用,后来有一位高阳人在此开办了一个织布厂。1937年日本侵占保定后,此处为日军兵营。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冀中军区司令驻此。1949年8月,改为河北省军区司令部。1958年5月,省军区司令部随省委迁驻天津,后为河北省财经干部学校。20世纪70年代,市房屋管理局在此院空闲地方建设了不少红砖排房,迁入了不少新住户,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大杂院。
1993年7月,淮军公所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修复还民的呼声日高。2003年,修复工程被文保部门提上日程。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院内的220多家住户已基本搬迁,享殿已经基本修复好了。
在深秋季节,笔者踏着满地的落叶,再次到淮军公所造访。只见淮军公所仍旧掩映在一片民居之中,残破而凄凉,只有部分高檐挂角提醒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大门复原了,一段危险的围墙正在加固维修,“内部施工,谢绝参观”的牌子非常醒目地立在一隅。我在外围踮起脚朝里望去,想象着享殿旧貌换新颜,月洞门砖雕优美和门额上枋精美木雕重现……古城人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修复这座集史料和艺术于一身的建筑。
我盼望,淮军公所修复完成后,将与直隶总督署、曹锟公馆、“光园”、古莲花池、清河道署等其他历史遗迹,形成保定市区一个历史古建筑群落,成为古城悠久历史文化的新亮点。
我期望,这座古建奇葩,早一天带着它的原貌新容展现给世人。
乙未年九月十三写于府河北岸寓所
【编辑:张文革】